读狄更斯双城记有感心得体会(2)
我们不能因为岁月而忘记《双城记》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得,学到点什么,希望两百年后的我们能创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新世纪,希望卡尔登临死前看到的世界,将会是我们未来的世界!
双城记读后感4
80多年前,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提到当年英国读者中有一种误解:有人在读莎士比亚,有人在读司各特,奇怪的是我们很少碰到这种时刻:有人在读狄更斯。
同样的误解也发生在30年前的中国读者中。在封闭了几十年后,有外国文学学者访问英国,回来告诉国人说:狄更斯已经死了。这话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此前我们能够读到的英国文学,只有马克思肯定过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狄更斯等,对20世纪以来的作家知之甚少。
英国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狄更斯,我不清楚。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20世纪80年代曾去伦敦住过一个月,白天足不出户,在公寓里写他的小说,晚上有时去看场电影或去听音乐会。他去看了狄更斯小说《小杜丽》改编的电影,发现观众很多是亲子档,“英国人大概是把这当做一种成长必要的仪式般,让小孩去看狄更斯的电影,而且看完后可能又好好地把原作拿给小孩读。可见英国人和狄更斯的文学之间,就像这样俨然拥有如此顽强的长期关系”。我敢说,这位日本作家的观察要比我们的专家所发现的要准确些。
三年前我去伦敦时,有位英国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英国。我说,可能是从小读狄更斯的缘故吧。那位英国朋友说:“你读了狄更斯,怎么还会喜欢英国?”确实,狄更斯笔下的英国“充满了各种各样冲突和不和谐、怪癖、压抑”,他笔下的伦敦更是道路泥泞、雾气弥漫,充斥着阴暗、肮脏、疾病、残忍、腐化、精神异常……,但与此同时,他创造了最善良、朴实、幽默、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即使在艰难时刻的荒凉山庄,狄更斯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就像 《大卫·科波菲尔》里的密考伯先生。在伦敦狄更斯故居里,我看到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的留言,一位荷兰游客在留言簿中写道:“对有史以来最伟大作家的朝圣。”一个美国人说:“这下我必须读完所有他的作品。”
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读狄更斯,这次是《双城记》,读得兴趣盎然,妙趣横生,但读完却发现书尾有我自己的笔迹:十年前就已经读过。狄更斯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双城记读后感5
我是读完这部文学作品之后立刻写这篇读后感的,真是太精彩了,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特别是读到最后两三章的时候,原先迷茫如大雾般的情节慢慢地似受到初生的阳光而将迷雾驱散后的天空一般明朗起来。怪不得作者狄更斯自述,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兴奋”,并且渴望能亲自在舞台上扮演西德尼·卡顿;在我看来,西德尼·卡顿确实是一个能让人“深受感动,无比兴奋”的人物,虽然我一开始对他的出场没十分感兴趣,只是一个放荡君子而已;最后兄妹两人相继奔赴断头台的那个场景真的让我泪如雨下。尤其是最后的留言,包含了小说的结局,又显示了西德尼·卡顿的性格,以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之处。“我所做的,是我一生做过的、最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将是我一生最安详、最最安详的休息。”,确实是五段催人泪下的“临终告别词”。
这是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题记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是人类的一个血的印记。而《双城记》真实地描绘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和腐朽。通过阅读《双城记》,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体会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爱”。
卡尔登是书中最富魅力,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位人物,他颓废消极,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求学时,他只替同学写作业,工作后,即使拥有一身才华,他仍然选择默默无闻的打工。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没有看到他有一份深沉的感情。他温柔的,执着的爱着露西,甚至最终为了露西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让我们看到了他对露西那深沉的爱:用自己的性命换回自己心爱的女人的家庭幸福与她的笑颜。无论在哪个时代,卡尔登对露西的爱都显得那么珍惜和高贵。
相较于卡尔登所代表的温柔与爱,得伐石太太则是杀戮和血腥的象征。因为亲人惨死在代尔纳叔叔与父亲的魔掌下,所以她一生只为仇恨而活。得伐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也叫人不禁感叹仇恨的力量。18世纪末的法国,就被这种执拗复仇的火焰燃烧成了修罗地狱。
读狄更斯双城记有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