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2)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一个血的印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充满不确定;在这种无秩序的状态下,人性的一切表露无疑。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为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恨冲突,作者狄更斯只想传达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时代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现在所生活得太平盛世已经不太太平了,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东西,将来才能更好的保护家人,守护国家!
双城记读后感4
法国名医马奈特遭受贵族迫害,被关进巴黎的巴士底狱18年,出狱后携女曼娜乘船到英国伦敦避难,途中曼娜结识了陷害父亲仇人的侄子达雷(当时并不知),遂产生好感。达雷受其家庭教师影响,思想进步,痛恨贵族荒淫无度、压迫贫民的行径,并与家庭划清界限,故遭受其叔父的陷害,在伦敦以“叛逆罪”被推上法庭受审。英国年轻的律师卡顿虽然有些放浪形骸、不拘小节,但内心正直,他因为也深深爱恋着曼娜,所以担当了达雷的辩护人,并在法庭上成功驳倒假证词,使得法庭作出“无罪”判决。事后,达雷与曼娜顺利成婚,并生有一女,几年来,马奈特医生一家三代生活安稳,而卡顿律师则把对曼娜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发生攻打巴士底狱事件,象征着封建统治制度的巴士底狱被攻占,不可一世、骄奢淫逸的贵族们终被打翻在地,遭受民众的惩罚,同时法国社会也进入到一个动荡、失控的特殊时期,许多与贵族沾边的人也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生命遭受剥夺……在一些激进者的鼓动下,那时的巴黎贫民似乎进入到一种癫狂的状态,他们聚集在断头台附近一起看行刑,还欢呼雀跃,就好像在看一场游戏。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一开头的那段名言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达雷为了救助自己的家庭教师,毅然回到巴黎,却不想成为阶下囚。曼娜救夫心切,与父亲和幼小的女儿一家人也赶回巴黎。马奈特医生想凭借自己当年被贵族陷害入狱的经历,在法庭上为女婿做“无罪辩护”,但因受到干扰,未能成功,达雷接下来的命运只有被推上断头台,与亲人们诀别。英国律师卡顿此时也来到巴黎,深爱着曼娜的他,决定为自己所爱的人做出牺牲。他走出一步险棋,利用关系潜入监狱,送出达雷,让他与家人团聚并离开巴黎,安全回到伦敦,而自己则作为替身留在狱中,去迎接那本不属于自己的死亡。
由美国早期著名演员罗纳德·考尔曼饰演的卡顿律师这一角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最后他坦然面对死亡的那种沉着、义无反顾的表演,让人过目难忘,深深被那种为爱、为成全他人幸福而无私付出,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所打动。
电影《双城记》虽无法展现狄更斯原著的全部内容,但导演和编剧确实抓住核心,成功地以一个家庭的变故为主线,演绎了作家创作的本意:不论何时何地,唯有正直与善良的人性,以及肯为他人幸福无私奉献的品格才是值得赞扬与歌颂的。
双城记读后感5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狄更斯的作品,以下就是我的感想。
故事是这样的,埃瑞弗蒙德侯爵蹂躏农家妇女,她的哥哥知道了,于是跟侯爵干了一仗,以失败告终。而且他还受了重伤。可能侯爵也不想把事搞大了,不想弄出人命吧。就请了一个医生,这就是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马奈特医生。而这可怜的马奈特医生也由于知道了内情而被侯爵送进了巴士底监狱。十八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故事里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的马奈特医生,美丽温柔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外表冷漠、内心热情,放荡不羁而又无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发日太太,豪爽忠诚的普洛斯小姐,残忍阴险的埃佛瑞蒙兄弟……
而这个查尔斯来头不小,是埃斯瑞弗蒙德侯爵的侄子,但是他不接受爵位,离开法国到英国去。他在伦敦靠自己当上了法文老师。
还有一个人叫西德尼·卡顿,他从一开始的法庭上若无其事地望着天花板但他的一张纸条就揭穿了原告的阴谋。他很容易给人一种邋遢、消沉、贪杯的印象,但他在危急时刻,通过一个狱卒来到查尔斯的监狱里与查尔斯换了衣服。后果可想而知,查尔斯被送出了法国,而卡顿却被送上了断头台,他在死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过的最宁静、最最宁静的休息。
在革命成功后,革命者们大多都失去了理智,滥杀无辜的人,而查尔斯为了解救以前的仆人,挺而走险,来到法国,结果却被革命者以逃亡贵族的身份给关了起来,露西及她父亲马奈特医生连忙赶到法国,由于他在巴士底狱给关了十八年,被人们称做英雄,从而有特权把他的女婿—查尔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德发日太太就是那对兄妹中的妹妹,她一直都恨着埃瑞弗蒙德侯爵家的人。查尔斯又是埃瑞弗蒙德侯爵的侄子,所以她想尽办法得想要害查尔斯。但到头来却死在自己的枪口中。
这部小说虽然后来是以“大团圆”结束,但是当我读到卡顿为了露西而代替查尔斯上刑场时,我的心里充满了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