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雾都孤儿有感获奖作文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长篇写实小说。文中揭露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雾都孤儿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雾都孤儿读后感1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在1838年写的一本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一名叫奥利弗的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受到执事的针对被送到棺材店到学徒,在棺材店备受折磨后决定逃离棺材店,结果误入贼窝,经历了许多辛酸历程后,发现了自己的身世,最后被一名善良富裕的先生收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出身后他的妈妈就过世了,别人也不知道他的爸爸究竟是谁,于是奥利弗一出生就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虽然孤儿院收留了奥利弗,但是孤儿院对里面的孩子一点都不好,里面的小孩时常都要挨饿,只有有人来检查的时候孤儿院才做做样子。比起奥利弗现在的小孩简直是太幸福了,他们不知道人间冷暖,每个都是家中的小霸王,爸妈的手中宝,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哭闹。在小孩都在爸妈怀里撒娇哭闹的年纪,奥利弗就已经尝尽了人间冷暖,学会了独立。
这本书的人物中除了奥利弗,我还十分同情的一个人物就是南希,她是盗贼团伙的同伴,但是整本书看完之后才发现她是盗贼团伙里真正对奥利弗好的人。在盗贼团伙想欺负奥利弗的时候,她总是挺身而出,出手制止他们。在盗贼团伙想陷害奥利弗,让他失去他爸爸巨额财产的继承权时,南希把消息透露给了奥利弗的姨妈,让盗贼团伙的阴谋才没有得逞。但她自己却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是一个善良的人,却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幸福,为她感到惋惜。
看我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人间的冷暖,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的一切。
雾都孤儿读后感2
在读雾都孤儿以前只是对它有一点了解,只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孩子的悲剧故事,于是在开始看它时便已经预料它是一个悲剧的!慢慢的看到他从一出生便开始经历着磨难,那种磨难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在天堂里。他一出生他那可怜的母亲便看着他那张刚到世间的小脸说着“希望我那可怜的孩子能够好好的活下去”便依依不舍的到天堂去了,留下她那可怜的孩子在这个苦难的世间受着非人能承受的磨难!那个救济院的绅士邦布尔先生便草草的为他取名为奥立弗,这个可怜的孩子便成为了一个私生子了,所处的地位是让所有的人鄙视的。——
在他出生的那个城市里,所有的人都欺负他,连本来是地位非常低下的福利院学生诺亚也觉得比奥立弗的地位高而肆无忌惮的欺负可怜的奥立弗.
可是看到后面奥立弗遇到了南希,露丝,罗斯伯力先生这些善良的人们把可怜的奥立弗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了!并且解开了奥立弗的身世之迷,找到了他在世间的唯一的亲人,罪恶的人们也得到了他们应有的惩罚,奥立弗也在父亲的朋友罗斯伯力先生的照顾幸福的生活着。善良的人们也得到了幸福。
可是虽然是命运给了奥立弗幸福的结局,但是如果奥立弗没有经受住苦难的折磨也就体会不到以后的幸福了吧!最让我感动的便是奥立弗在受伤之后被赛克斯扔在了河边,在他醒来之后,他却坚强的爬了起来,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继续这样躺着的话他一定会被蠕虫吃掉的!因为奥立弗心中有着生的希望,所以他坚强的活下来了!
所以说人的一生会有许多苦难,但是只要你不要放弃,一定会有回报的。“希望”是生命存在的原因!
雾都孤儿读后感3
1
《雾都孤儿》开篇,将我们带入了贫穷,饥饿的济贫院,黑暗,与恐惧从心间油然而生。牧师助理和女主管替其维持秩序,他们以压迫的方式,对孩子们实施暴力与饥饿,孩子们经常被骂,个个被饿的都要“ 人吃人”了。小小的奥利弗却对大师傅说,能再给我一点吗?他希望添粥,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这象征着他们的反抗和斗争。狄更斯永远站在被压迫者那边,无论他们有多软弱,多么无能。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穷人在英国的悲惨遭遇。是骇人听闻的,让人听了毛骨悚然,很多穷人被堕落,腐化。大家对压迫者只是敬畏的,是不敢抬头的害怕,是不敢反抗的做事。
奥利弗被赶出济贫院后,却不小心坠入贼窝。当奥利弗第一次观看他们如何偷东西时,聪明的奥利费一下就学会了。费金说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小小的奥利弗就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那些扒手不断地教坏奥利费,奥利费却一直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他不愿意做对不起别人的事,不愿意去做坏事。奥利费犹如一颗闪亮的宝石,不管怎么磨,擦伤了表皮,也无法深入他的内心。他仿佛越磨越光滑,细腻,闪耀,他们没有能换走奥利弗善良的心,使奥利弗越加坚定,越加不服。费金妄想在奥利弗心中种下邪恶的种子,任他发芽,结果,深深扎根。他希望毒药会玷污他的灵魂,并永远改变他的本色。
本书的后面也将我们引进了一个和谐美丽的社会。与前面所发生的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与坚持终将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狄更斯被后人称颂为“召唤人们欢乐和仁爱中的明灯”。
他们需要承载多大的压力,他们碎弱的心承载着勇气,承载着毅力。
“他们的苦难与抗争,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唤起了读者的无限同情,怜惜和喜爱。这,就是文学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