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的作文(2)
论语读后感4
论语分为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治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我们都明白《论语》的核心观点是仁和礼。礼与仁这两个是儒家的核心观念。这也成为中国有梦想的儒生们的自我要求的范本,也是君子人格。
礼在《论语》中出现颇多,起源和祖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之后发展为一套社会典当规范。孔子虽然十分重视礼节,但却反对形式主义的排场,而强调内心和感情上贴合礼仪要求,礼仪的过分铺张是不合情理的。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出自《论语八佾》。提倡朴素庄重的社会风气,崇尚节俭真诚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如果一般礼仪不从简而尚奢,那奢华的外在形式,不仅仅伤害到“礼”的内在本质,并且还会诱使当事人沉迷其中,如果“礼”的形式不是真诚的,反而成了一种奢侈虚伪的样式,那就从本质上违背了“礼”的真正内涵,也不是真的礼。礼是一种规范。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可是一味的追求和谐而不懂得礼来约束也是行不通的,所以礼作为原则在家和国都是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仅有礼乐相配合,诗礼相互成就,才能更好地成就君子风范。乐能够修养身心,改变人们的性情,使人们变自觉的遵从社会礼仪。乐是为礼服务的。
礼作为论语的核心观点之一,在国家上是准则规范人民行为,在社会上礼节的重视,到达和谐社会,在人际交往上礼是互相尊重,在个人修养上礼是君子的必修课。在现代社会中礼依然是重要的规范,能够促使自我提高品格,能够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可是切忌盲从。孔子的礼的观念根源到底是维护统治阶级,是有等级观念的,部分思想在民主社会是行不通的。比如尊卑贵贱观念就是不可取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在孝礼中也切记不要愚孝,在忠礼上头也不要愚忠。对待礼的观念上,要有所选择。
论语读后感5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其实论语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更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孔子。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影响了几代人。是否还记得那一次目光的回留,是否还记得那一次仓促的逃离,辗转14载的悲苦让他渐渐明了自我的路。重回故国,便著书立说造就了古典文学史上的精彩。所以你在《论语》里会听到呼唤,会看到期盼。那是——谁在呼唤?谁在遥望?又是谁在期盼?答曰:《论语》。是了,思念穿越千载滑落成黎明的露珠闪耀在新的时代。站在历史的肩头挑灯回看,那经世之语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论语》中有一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动进取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对于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进取改正。这样的方式会让自我更快的成长起来,而在当下这样地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被忙碌充斥,难以让自我静下心来去思考反思,长此以往会让自我变得心烦气躁。这也正是为何社会在大力推广大众阅读的政策的原因,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看到自我的问题并很好地处理又怎会徒增烦恼思绪呢?
时光往往在你不经意间从你的指缝中溜走,何以让这些时光于你的人生有意义呢?曰:阅读,阅读经典,阅读《论语》教你做人,教你读书,教你处事……正如那句天地变了,人也在变,真正亘古不变的是书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论语》这部经世之作里蕴含的哲理从未变过但却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改变让我们变得愈加丰厚愈加灵秀。于此,我们便可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义了。你在书中浸润学习会渐渐改变你的心性让你变得更为成熟稳重亦会改变你的容颜。
在论语中浸润的久了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无以言说,那一句句简短而又精妙的语言道出了至臻之理:《论语》的美是晶莹剔透的,是折光闪烁的,亦是直指人心的,这样的美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走过了时空的隧道,来到那里与你相遇。所以好好珍惜这样的古语。因为古语之所以流传便有其道理,古语被受推崇便更值得我们去品读,阅读经典,阅读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论语读书笔记的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