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的日记周记(2)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安娜正直、聪明、善良、高贵。她之所以厌恶丈夫卡列宁是因为她看出了他的真面孔。卡列宁对地位比他低的人趾高气扬,对同等地位的人心不在焉,对权贵们卑躬屈膝。在和渥伦斯基一齐生活期间,她阅读了很多书籍,既读小说,也读严肃作品。她经过书本和专业报纸研究渥伦斯基从事的种种事业,渥伦斯基钦佩她广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经常向她请教农业和建筑方面的事情。安娜尝试写作,正着手写一本儿童读物。渥伦斯基有个英国驯马师,嗜酒如命,撇下一家人不管。安娜关心照顾他们,亲自辅导那些男孩学俄语,还把那家的女孩儿带回家作为养女抚养。人的高贵主要体此刻这两个方面:待人平等,蔑视权贵。
这么完美的女子,怎样就为情所困,最终香消玉殒了呢?托尔斯泰对她最终走向自杀的心理是一步步层层展开的,作者就如一个老道的心理医生,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抽丝剥茧般向读者展示了安娜内心的痛苦挣扎过程。她不能和渥伦斯基成为合法夫妻,于是她被莫斯科和彼得堡的社交圈弃若敝履。她整个的精神、情感世界里就仅有渥伦斯基。然而男人有一种追求自由的天性。渥伦斯基爱安娜,这毋庸置疑。不得不承认,安娜有自身致命的弱点,她过于自尊、过于敏感、过于依靠感情。琴弦绷到极限,一根手指就能把它压断。
安娜的行为是多么愚蠢啊!渥伦斯基失去安娜后生不如死,可是他没有弥补的机会了,仅有深深的自责和刀搅般的痛苦。不到两个个月,安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就完全忘记扑在妹妹尸体上痛哭失声的样貌,开始与别人谈笑风生。这样的人情冷暖,令人心从悲起。渥伦斯基的母亲如此评论安娜的死,“她这种女人死得其所。连死的方式都那么卑鄙下贱”。她能说出这样的话,足以看出心肠之恶毒。(托尔斯泰在叙事过程中很少对人物进行评判,他把评判的自由权利交给了读者。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所谓“生命诚可贵,感情价更高”,为了更好的理解《安娜·卡列尼娜》,所以特意去看了同名电影,然而,从头到尾,她们的感情都给我带来一种压抑的心境,所以我个人并不看好她们的感情。
书中的介绍是,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感情婚姻的感情纠葛,展现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述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书中所涉及的资料很广,在文中难以一一概括,所以我单独谈谈他们的感情。
书中描述到: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女性,她的杯具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产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影视作品中,我看到的安娜没有遇到伏伦斯基之前,是一个家庭和谐,地位显赫的上流女性,她拥有她的孩子,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官场达人,活跃于政界高层。安娜与伏伦斯基相遇是安娜卡列尼娜去为哥嫂调节关系的时候在车上认识的,当时的伏伦斯基是个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的强壮男子,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包括了安娜嫂子的妹妹吉提,可是伏伦斯基只是与她调情,并不想和她结婚。首遇安娜,伏伦斯基变被她的气质所吸引,所以跟随安娜的脚步,出此刻安娜出席的许多舞会大献殷勤,从而逐步俘获了安娜的心。
书中是褒扬安娜的,对她的敢爱敢于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我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并不为她们的感情所动容。感觉她们的恋爱是不见得光的,是不负职责的行为。有些人说,感情是自由的,人们要忠于自我的真实感受。可是去追求感情时候,是否承担了该有的职责。汪峰已经有了自我的家庭和孩子,而孩子那么年幼。章子怡前期也和撒贝宁有恋爱关系。在今年,汪峰突然宣布和妻子离婚,不知情的我也没有什么看法。而之后明白是因为章子怡的出现而果断的离婚,抛妻弃子,这不是当代的陈世美吗!感情的自由,不是想分手就分手,自我是大胆去爱了,可是有没有研究到他人的感受,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不幸与遗憾。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的日记周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