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窦娥冤观后感800字10篇(2)

涵樱分享

《窦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个英灵着的角色,在向人们诉说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情况,也可以说,《窦娥冤》就是长久以来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缩影。

窦娥冤观后感800字篇7

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会下层少女可能遭遇的命运:做童养媳。我们一开始就看见她和父亲生别──也就是永别。父亲哭道:“儿呵,我这一去了呵,几时再得相见也?”直逼第四出。我们在对话中,还知道这个用来抵债的小女孩三岁就死了母亲。剧作者不给这不懂事的七岁小女孩语言,她不开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亲辞出时,她才哭闹,也就够了。这里不需要成年演员扮演,那样一来,意味就不真纯了。

这是基础。情形已经够惨了。紧跟着是十年后,我们再见她时,不是新婚后的少妇,而是开始由成年演员扮演的.年轻寡妇。原来她已经和丈夫死离了,──死离太惨,不宜明写。而且不足以成为悲剧。剧作者也不写那悠长的十年的童养媳生活。不重要吗?形式有限制,他放弃可能在生活上比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坏人。这说明她为丈夫守节,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观点,还可能由于有较深的感情。这样一想,你会帮自己在开始就建立一种真纯的悲剧感情:这女孩子实在命运多舛。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这些苦难经历,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极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作用。但是有过这一连串的苦难经历,我们明白,她的性格将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性格。我们将发现她对命运之神永不低头。她可能迷信,还可能头脑封建:这是封建社会一般的妇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却是刚直。她认为对的时候,一定说到做到。她劝说婆婆。她大骂张驴儿。她说话不会拐弯儿,做事不会拐弯儿。她是那种坚强的性格。这是性格的一面。剧作者鞭辟入里,写她的烈性,又写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见她赴法场就刑,哀求刽子手绕道后街。直到做了鬼,她还一再要父亲照管孤苦无依的婆婆。

忠厚还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对付那一对地痞父子。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对老实的婆媳的尴尬处境。悲剧为她们结束了这种可耻的生活。张驴儿的父亲错吃羊肚汤,毒发身死。嫁张驴儿?还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对统治机构存着幻想。她以为封建社会和它的统治机构是上天为她这种苦命人设立并服务的。

说明剧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这里并不出现什么传奇。他把一个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妇如实写成官府把她活活儿屈死。不信任统治机构的反叛者,被统治机构处死,有动人心处,但决不如信任者被处死的控诉力量那样“感天动地”。

从三大愿起,关汉卿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赋予少妇的斗争到底的灵魂中。没有人为她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最后父亲以廉访使的身份为女儿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换一个清官为窦娥雪冤又怎么样?可以。但是悲剧意味淡薄了。十三年前说“几时再得相见也”的父亲,富贵荣华及身,多年寻访女儿不见,而今只有梦中相会,她不仅是死鬼,而且还是屈死鬼。他迈进统治机构,发现它屈杀了他的独养女,怎么能不失声痛哭:“白头亲苦痛哀哉,屈杀了青春幼女孩儿也!”清官没有这种凄厉的哭声。他雪冤,然而他救不活他屈死的女儿的性命。观众面对着伤心的老人,又流下了眼泪。

《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

窦娥冤观后感800字篇8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_,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_,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_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_,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窦娥冤观后感800字篇9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窦娥是全剧中形象描写最深刻的人物,也是最悲惨的人物。窦娥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女。她承受了命远最艰苦的打击,从小丧母,七岁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做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婚后两年丈夫又去世。窦娥和大多数女子相同,把希望寄托在缥缈的来世。经历了诸多不幸的窦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醒时忧,梦时愁,看花流泪,望月伤心,她最不能放弃的便是这寄托于来世的最后一线希望。

当张驴儿要她做他的妻子时,她毅然回绝。虽然这当中也含有对无赖张驴儿的鄙视反抗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一马难骑两鞍鞯,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嫁他人,其实做不得。”她一再劝说婆婆,她不再嫁的理由,也仍是这种贞节观,她将女子的不能守节看作是“可忠可耻”的行为。可见,即使不是张驴儿,而是换了一位痴情胜过张君瑞,豪贵可达陶朱公,才比子建,貌如潘安的人,她也一样不会再嫁。

窦娥信天信命,尽忠守节之外,还信官府。当张驴儿以命要挟时,她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官府,她本以为官府“明如镜,清如水”,她在公堂上慷慨陈词,义正言辞地为自己辩白时,显然也是将官府看成一个能够主持正义的地方,直到被问成死罪之后,她还执迷不悟也以为尚有”官吏似还覆勘”的可能,可最后她还是含冤而死。

窦娥在冤屈中死去,却给人们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荡气回肠的悲歌。窦娥有着男儿般的铮静铁骨,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的威逼利诱,她敢于痛骂贪官污吏,敢于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妄作天!”所以上天不得不让她的冤屈显现: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窦娥是窦娥,亦是关汉卿,更是封建黑暗社会下的妇女。关汉卿是个大儒,那时儒者要么被迫担任微官,志气衰微;要么被逼入荒林野谷,湮没无闻。他却打开了另一条道路,由台阁走向民间,由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社会逼他走回世俗,他无法执着于儒学的雅化,只有折中,将雅化抛弃,将儒学推向雅俗共赏的境地。既如此,他就索性剥掉自己的儒者外衣,放浪形骸于勾栏行院,与歌伎舞女厮混,这是他不满于社会思想重压的有意反抗。这种反抗是一种不屈服、一种倔强。他让我们知道,反抗既可以是窦娥式的指天斥地,也可以是关汉卿式的以柔摧刚。

最黑暗的年代,没有黎明的迹象,没有文明的微光,除了黑暗,就是万马齐喑。他的作品,正如鲁迅的如椽大笔,是匕首,是投枪,将野蛮的躯体刺透,将肮脏的灵魂戳得粉碎,将社会的黑暗、官府的腐败…揭示在笔墨之下,暴露在明灯之下。

总的来说,窦娥揭示了她所处时代的不公、不正、腐败,而关汉卿也暴露了时代的黑暗。同为这般黑日暗,受苦的亦还有同时代的无数人,他们反抗着,批判着,却也不得不被黑暗的社会压倒。

窦娥只是旧中国底层劳动妇女的真实形象,在被黑暗笼罩的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被鄙视,以至最后被吞噬。当然,被吞噬的窦娥也并不完全是贞节思想,还有男尊女卑,三刚五常,三从四德等等。

窦娥冤观后感800字篇10

记不得是第几次观看河南豫剧《窦娥冤》了,每次看后都会心情沉重,随着剧情发展心境键入。为古人担忧、悲泣。一曲千古流唱的窦娥冤,感天动地,让人断肠。

窦家之女名叫端云,自幼丧母,父亲将她抚养成人,并许配蔡门为妻,完婚之后,父亲便依依不舍的前去京城赶考。端云嫁入蔡门后,婆婆将其改名为窦娥,谁知窦娥天生的苦命,新婚不久,丈夫就死于天命,丢下她们一老一少两个寡妇。一日婆婆出去讨帐,债主为了赖账,将窦娥婆婆骗至郊外,欲将其勒死,被前来此处的张驴父子救下,当张驴父子知悉窦娥婆婆家境之后,便心起歹意,硬逼窦娥婆媳嫁于张驴父子为妻,窦娥婆婆羞辱难当,坚决不从,张驴父子威胁老婆婆说如若不从就将其勒死,老婆婆无奈,将张驴父子带回到家中,张驴父子对窦娥婆媳百般调戏,怎奈窦娥生性刚烈,弄得张驴父子难以如愿,所以张驴之子就心生歹意,趁窦娥给婆婆端羊肚汤之机,便将毒药放至汤中,让窦娥端于婆婆服用,本想借窦娥之手除掉婆婆,然后逼窦娥与其成婚,谁料窦娥婆婆身体欠安,不思茶饭,张驴父亲正在眼馋,见婆婆不思饮用,便端起一饮而尽,结果一命鸣乎,张驴见状,便将窦娥告上公堂,硬说窦娥药杀公爹,在重金收买之下,可恶的昏官硬判窦娥死罪,重刑之下窦娥宁死不招,无奈昏官欲将窦娥婆婆大刑加身,为了不让年迈的婆婆身受皮肉之苦,窦娥无奈含冤招认。被打入死牢。赴刑场之时,窦娥柔情满怀,苦苦思念父亲,“一腔恨压心头怨气难消,佩枷锁赴刑场怎能心甘,临刑前望京师苦苦思念,血泪啼啼久等待,心急煎烈盼父来,早来片刻咱能见,迟来一步相见难”。行刑之前窦娥满腔悲愤指天骂地许下三桩誓愿,“善恶错堪你枉为天,清浊不辨你枉为地,苍天若知我窦娥冤,誓愿应在这山阳县,第一桩,穷尽东海千倾水,难洗窦娥一身冤,沾沾青天神灵显,收去甘露旱三年;第二桩:热血不把大地染,血溅白廉挂高竿;第三桩:满天乌云为我聚,西北风儿为我旋,苍天若知我窦娥冤,皑皑白雪把我掩,一身清白留人间。果然窦娥死后,六月天下大雪,楚州旱三年,鲜血飞溅挂高竿。

常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艺术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自古就有无道的昏官,为了蝇头小利,不惜闷着良心草菅人命。老天爷也有打瞌睡的时候,所以就有了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发生,还好,窦娥的父亲在她死后终于为她平反昭雪,惩治了恶人,总算皆大欢喜!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3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