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800字读后感参考
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今后,还要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弟子规观后感,欢迎查阅!
弟子规观后感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
入则孝是弟子规的第一课,它告诉我们对待父母要比对自己更好,不要动不动就让父母生气。其实孝顺我们都知道,我们也想过做到,只是做不到而已。而父母说的话我们也常常当耳边风,其实我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刚买电脑时,我对电脑很好奇,甚至一天都不离开电脑,父母为了我的眼睛不坏掉就一次一次的提醒我不要总是玩电脑、看电视,可是我偏偏不当回事,每回都把他们的忠告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终于,过了一年,我的眼睛视力就不好了,甚至看不清黑板,然而,父母知道了我的眼睛不好并没有责怪我,而是立马带我去做治疗、配眼镜,花了上千元做了纠正。是我自己自作自受而造成的视力下降,可是爸妈却不怪子女,只是想办法解决眼前的视力问题。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不管儿女对自己怎么样都始终对儿女好。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却经常惹父母生气,甚至有时候还对着父母发脾气,真是太不应该了。读了《弟子规》中的孝,我知道了自己对父母发脾气是多么的不孝,也会好好的反省自己。
《弟子规》中另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信。人无信则不立,意思是一个人要是没有诚信就不能立。诚信是交朋友的必要素,一个人有了诚信才能让别人信任你,答应别人的事也绝不能食言,不然别人就不会信任你。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以前跟一个小学同学约了一起去新华书店,可是因为爸爸妈妈叫我去舅舅家,所以我没有去约定好的地点。但是我没想到,第二天那个朋友一句话都没跟我说,我主动找了她好几回她才告诉我原因,原来是因为我昨天没去那里,害她等了我一个小时。我拼命的解释,可她根本就不听。我第一次尝到了不守信用的滋味。经过了这件事,以后我约定好了的事要是临时有问题我就无论如何也要跟约好了的人说一声。因为那一次我的不守信用给我的人生都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当我读到《弟子规》的“信”时,我真的觉得诚信非常重要。
弟子规将我们平时的言行标准都归纳下来了,更教给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小辈与长辈应该如何相处等等一些道理。我也会努力的去做到《弟子规》中对我们平时为人处事的一些标准。《弟子规》中的道理真的对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样的书值得我们都去看、去学习!
弟子规观后感2
记得我第一次见《子弟规》的时候,就被它那古朴典雅而精致的表面而吸引。在上六年级时,我爸爸给我买了本《子弟规》是一本儿童读物。而且都加了解释和图画,非常漂亮亲切。
我记得看见《子弟规》上面的第一段话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使我感慨万千,像一个古圣贤师在教诲我一样;清澈的小溪湍湍流入我的心田。
一本《弟子规》能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的做人、待人、处事、待物,是教导我们生活、学习应有的礼仪与道德的老师。如果我们能严格遵守《子弟规》的话,坚持一年;我相信我们身上的坏毛病,一定会改掉一些,甚至全部改掉;如果学会了《子弟规》我相信你一定成为一个文学雅士。
《弟子规》篇幅不长,总共1080个字,分五个部分。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做人要讲信用、讲仁义、讲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必做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不要浪费光阴,要抓紧时间精力去学习技艺等其他有益的知识学问。
读《弟子规》要用我们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是我们每个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应勿缓”虽然只是对父母一个恭敬的行为,但是心中要时时刻刻对父母保持孝敬!
我认为《弟子规》确实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一本好书,时常能把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弟子规》进行观照,反省自己的过失并能改正,假以时日,相信自己会有很大的进步。
弟子规观后感3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
弟子规观后感4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幼儿传统礼教经典,在以前《弟子规》就相当于现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但其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后者。
现在的人在阅读之后不难发现《弟子规》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的气息,在通读之后净是德行两字贯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强调通过对先贤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德行。且可发现《弟子规》中的大多数句子就是有《论语》中直接简化过来的。在儒家哲学体系中强调了社会等级与身份象征,正所谓其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尊卑各异。在森严的等级框架下通过仁爱等德治思想使社会和谐发展。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治国中治民的初级教程。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初步的构建等级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正常的发展后会形成一个较和谐较礼貌的社会风气,正如邻国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