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读后感600字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茶馆读后感1
旧社会的黑暗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可怕许多,和现在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茶馆》这本书很好的向我们诠释了这中间的天壤地别。
这本书的作者是老舍,他把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描绘的淋漓尽致,把当时旧
社会的黑暗一一揭露出来,似乎看到的那些,就是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这本书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在当地有名的裕泰茶馆,他经历了好几代掌柜,早已将社会的黑暗、不公平和是非给看透了,每天来这里的都是有权有势的旗人,偶尔来几个到这里做生意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是:有一天,茶馆的生意正兴隆,王掌柜正忙着招呼两位很有地位的旗人,突然,来了一对母女,她们穿的衣衫褴褛,可见她们过的苦不堪言,掌柜本来想好好招待他们,但是因为今天生意正忙,达官贵人又多,不得不让小二将他们请出去,但那妇人就像受了惊似的,死活不肯出去。突然,她大声喊道:“谁能让我女儿吃的好,穿的暖,我就把她卖给谁!”天呐,可怜的母亲为了能让女儿过的好,不惜忍痛送走她,想必这个母亲是有多爱和多舍不得她的孩子啊。
和他们对比一下,我们岂不是生活的太幸福了,他们在忍饥挨饿的时候,我们在嫌弃饭不好吃,他们受冷受冻时,我们还在埋怨衣服不漂亮。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们的生活,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想想他们的日子,再看看我们的日子,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他们没有的,我们还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社会,埋怨生活呢?
幸而,最后有一位好心人让那对母女吃上了饭。旧社会的黑暗,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务必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茶馆读后感2
《茶馆》,中国话剧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x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电影《茶馆》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谢添指导拍摄而成。
茶馆中出场的人物有很多,但是有几位是比较有特点的,贯穿全剧,其中《茶馆》中的核心人物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此外还有胆小但人品很好的松二爷,十分爱国的旗人常四爷,一心想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x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
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变迁,人物形象也在不停地变换,正是通过这样的转化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动荡以及生态炎凉,让人深思。
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安排便是“子承父业”,尽管时间在不断的向前推进,人们的衣着也不断地前卫起来,但是唯独停滞没有发展的是人们的思想。
不管是看相的唐铁嘴还是说媒的刘麻子还是特务吴祥子,他们的儿子依然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甚至是“发扬光大”。
茶馆,一个供人休息、消遣的地方,却折射出了如此多的社会问题,而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语言文字使茶馆更富有现实意义。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父亲早逝,家庭窘迫,靠资助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许正是接触了很多的底层生活,才能将茶馆的故事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
导演谢添,运用电影的特有手段,将老舍先生的文字搬上了荧幕,深化了《茶馆》的内涵。
通过观看《茶馆》,我感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思想的落后。
在当时,尽管有着渴望通过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尽管有着有爱国之心的常四爷,但大部分是不思进取、思想腐化之人,在加上同样黑暗腐朽的统治者,这样的旧中国怎么能不饱受别国列强的欺辱。
通过《茶馆》我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茶馆》一共写了50年的历史,50年中有那么多大的变动,《茶馆》并没有写那样的大事,而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欢来反映这段历史,恰恰是这种小人物的生活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最能让后人理解当时的黑暗统治。
《茶馆》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表现了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生存而痛苦挣扎和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