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700字 >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700字

戴衔分享

《辛德勒名单》是布克奖的获奖小说,以高度纪实的手法,刻画了二次大战时期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倾注所有财力和智慧,营救数百位犹太人生命的真实故事。自问世以来,这部小说以其撼人心魄的真实性和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人道主义的光辉,感动了无数读者,被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以后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辛德勒名单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1

起初看《辛德勒的名单》,不甚疑惑,93年拍的画面怎么是黑白的,不仅要忍受缓慢沉重的叙事,还要忍受单调无趣的黑白。后来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阳光;黑代表绝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恶,白代表善良。也或许只有这黑白才能象征那个时代。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悲惨事件。辛德勒,一个奥地利商人,开始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贪财好色,利用德国战争时期,逼犹太商人投资,然后和犹太会计stern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搪瓷用具卖给军队,大赚了一笔钱。但后来当他目睹犹太人被集中惨杀,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他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费佛堡、费雪……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多名犹太人。战争结束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则破产了,并因“战犯”罪名必须逃亡。但是他不曾后悔,而是遗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看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惭愧。曾听地理老师说过,犹太人聪明勤奋,在世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甚至连他们的面容都十分美丽,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温柔而智慧的光芒。犹太人在面对悲惨境遇里的所表现出的坚强与乐观,和纳粹军官在杀戮中忘记自我的强烈对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才能如此残杀同类,而在处于软弱处境的犹太人如何挣扎着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们的魔爪?死亡的恐惧渐渐被淡化,但被纳粹军官践踏的人性和犹太人产生的绝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过这部电影,辛德勒无私的拯救行为,犹太人的顽强、乐观的美好秉性,纳粹军官的残忍都历历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犹太世世代代浪迹涯身孤影行走球仍保留着自语言自整体轻易并入社能像其社确定邻舍憎明能圣经善良撒玛利亚寓言启示认定邻舍企求邻舍同自集体道德、社理想、家利益、民族解放划定区域都邻舍类自由结舍家园

粗陋打字机敲打名单镜整影片条主线提神沉闷枯燥主画面铅石顽固重音背景音乐羽翼舒展柔声让沉闷语思绪万千艺术善意美概论进化美神文现象创造神美形式表白辛德勒犹太尊"义""辛德勒名单"册犹太亦自称"辛德勒犹太"名单,辛德勒墓碑遗忘记忆犹太至今每仍诵读名单式悼念二战死难同胞特定场合许轮流诵读读几名单,记忆遗忘墓碑

"……名单路……"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2

一只皮箱,一身西装,一顶礼帽,还有一枚纳粹胸针。这就是辛德勒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德国军官的眼里辛德勒只是一个想发战争财的商人,但他们绝想不到辛德勒先生的心中闪着一团如火的红。那是一抹怎样的红啊!只是轻轻的一瞥,一个五六岁小女孩衣服上的色彩已经灼痛了他的心。在无边无尽的黑白底上,一抹小小的红是最耀眼最鲜艳的颜色。它是生命的红色,是希望的火炬,是太阳遗落在人间地狱的一线光亮,是辛德勒先生的心。他用他的心换来了几千犹太人的重生,虽说对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那是先生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这些犹太工人们的生命。“当你拯救了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没有话语,没有泪水,只有充满诚意的心。

《辛德勒的名单》不能只说它是一个悲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扯碎给人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更是心灵的冲击与震撼。当纳粹要撤出集中营时,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送进焚尸炉,载着尸体的手推车上,赫然闪现出一个强烈的特写镜头,那正是小女孩儿和她鲜艳的红上衣。此景不由得使人心头一紧,在内心深处发出压抑不住的颤抖。电影海报上的两只手,是小女孩和辛德勒的,说是辛德勒对犹太人的救赎,其实也是小女孩对辛德勒的救赎,换来了他救赎的心。红衣小女孩最终没能逃脱死神的魔爪,正是战争非人性的、残酷的、反人类的体现。伤感,震撼,为战争的暴虐,也为人性的伟大。战争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人间大爱。

同一背景的还有一部电影——《美丽人生》,一如片名,战争背景下的美丽,像和煦温暖的阳光,可在这阳光下,主人公基度被纳粹杀,把美好撕碎了。基度说:“爱是我们临死时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它使死亡变得如此从容。”也许辛德勒正是怀着这样的一份救赎的爱从容的走完了一生。一盏油灯,一部打字机,一个个名字,一份长长的名单。这是辛德勒坚定的救赎,换来了他们真实的灵魂。奥斯卡-辛德勒,他是一个人,一个有救赎之心的人,他拯救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与良知。一曲悠远古老的犹太牧歌传来,依旧低沉而婉转,诉说着过去,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3

我觉得他总应该是一个运筹帷幄,挥金如土的富商;他应当总是西装革履,手中时常悠然自得握地着一个斟着高级白兰地的酒杯;他能为拯救一个“低等”民族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他是普度众生的神;但他不是完人,他爱美色,他有他的波兰女秘书克罗诺斯卡,德国情妇英格丽,还有结发妻子艾米莉;他年少时放荡不羁,中年时风流倜傥。但是,他就应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儒雅绅士——这是我心中奥斯卡•辛德勒的形象,我多么希望他的形象一直这样高大而坚不可摧啊。但在书的最后,我看到的辛德勒是一个住所简陋,即便是穿着破烂大衣拄着拐杖在大街上行走也会被人们不齿和谩骂的伛偻老人。

为什么他可以在战争时期大发横财,却在和平时期一事无成呢?为什么战争时期他受到德国军方多位高级将领的青睐,而在和平年代一个市侩流氓都要谩骂他呢?为什么他前后形象转变如此之大?在战争初期,奥斯卡已经凭借贿赂讨好,举办奢华宴会等方式结识了一些军方高级官员,这为他的商业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奥斯卡在克拉科夫地区经营一家珐琅器厂和一家军需用品厂。他常常利用钻石,成打的珐琅器,高级白兰地等礼物对一些军方官员表示“小小的感谢”。开始这些手段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工厂从而盈利,并且扩大人际网络,以便在自己遇到麻烦时寻求帮助;后来这些手段便是为了营救更多的犹太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军方官员见钱眼开,见礼眼开;毫无道理的严苛法令对于与高级官员有交道的人网开一面;军需用品厂可以成为一切威胁工厂的挡箭牌的时期——奥斯卡有资金,有别人难以买到的奢侈品做礼物,有一流的人际关系,有军需用品厂,他在战争年代的发展自然是一路畅通的,甚至人们都可以对他违反法令的“爱护犹太狗”心知肚明却视而不见。

而和平时期就不同了。俄军击退摩拉维亚德军之后,奥斯卡为了保命而伪装成了一个犹太逃亡者。他本来携带有不少的宝石和金币,但这些财物却在他留宿警察局的一晚被洗劫一空——他一无所有了。战后,没有资金,他只能过着清贫的生活。借由联合分配委员会——一个国际性犹太救济组织提供的事业资金,他先后经营河鼠畜牧场和水泥厂。或许是天时不利,亦或是因为缺少了曾经那些睿智的犹太朋友在工厂经营上的支持与帮助,这两个工厂都很快破产了。因此,之所以他可以在战争时期大发横财,却在和平时期一事无成的原因是,在战争时代,他把握了政治及商业活动的脉搏,幸运的找到了发展“窍门”;而在和平年代,他却没能找到商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缺少了原来犹太合作伙伴的帮助。战时在法西斯主义的暴政之下,那些暴戾恣睢的官员们视犹太人的性命如草芥,却视金钱为上等之物。把握了这一点,奥斯卡通过经常给予那些官员一些“小礼物”——奔驰轿车,珠宝钻石,名烟名酒等便可受到他们的保护与青睐战争过去之后,他拯救犹太人的高尚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这一方面给他带来荣誉——他被授予了很多荣誉勋章,但也给他的事业发展以及生活带来了噩梦一般的影响——西德财政部拒绝给予他应有的财产损失补偿金——这或许是因为政府官僚系统中仍然残存着希特勒思想的遗迹;街道上的人群对他发出不懈的嘘声,向他掷石头,讽刺他“吻犹太人的黑心鬼”;当他终于忍不住揍了嘲讽他的人一拳时,他不但被告上法庭,而且还在德国司法机关的最底层部门中被严厉训斥并被判处一笔伤害赔偿金。由此可见,虽然已进入了和平年代,但是社会上很多人的思想依然因循守旧,崇尚着法西斯主义。真正高贵的人在这个年代受不到人民的瞻仰,这也是那个时代人的悲哀。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4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