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600字昆虫记
《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亨利·法布尔。他被雨果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欢迎大家来借鉴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名著读后感600字昆虫记1
“我在实验室里养了几只狼蛛,它们被我安置在泥盆中。我经常观察它们,见过许多它们猎食时的场面。它们把强壮的身体藏在洞中,只露出半个脑袋,眼睛四下观望,非常警觉。为了能够随时跃起,扑向猎物,它们把腿缩在一起。这种姿势它们一保持就是几个小时,耐心地等待着猎物经过。可能大半天没有什么收获,但是只要有机会降临,它们就能把握住。无论是蝗虫、蜻蜓,还是什么其他昆虫,只要它们从洞口前经过,守候已久的狼蛛便迅速窜出来,跳到对方身上,同时用毒牙狠狠地扎在对方的要害上。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一瞬间结束战斗。”
这一段令我感触更多。我从黑肚狼蛛的捕食可以看出,他是那种一击致命的杀手,那种非常理性的动物它在洞口耐心地守候。许多昆虫都没有耐心,没有恒心,但是狼蛛知道,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也明白,如果自己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恐怕早就饿死了。所有我们应该学习狼蛛这种精神。
虽然狼蛛是一个很可怕的冷血动物,可是他的智慧与生活方式,真的给我上了一节十分重要的课。
名著读后感600字昆虫记2
暑假期间,我读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的《昆虫记》。昆虫世界真是丰富多彩,有捕猎高手螳螂,有听觉敏锐的小条纹蝶……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整个夏日都用歌声陪伴我的蝉了。
我一直不明白,蝉那么弱小,怎么能发出如此洪亮的歌声呢?读了《昆虫记》,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蝉的胸前,紧靠后腿的下方,有两块宽大的半圆形的“音盖”。音盖下面隐藏着两个宽敞的空腔,空腔上覆盖着薄膜,通过薄膜的震动蝉的声音就变得响彻云霄了。蝉的整个身体真像一面“鼓”,它简直就是为了歌唱而生的歌者!
听到它每日在树枝的高端鸣唱,你也许会认为它心浮气躁、不可一世吧。其实蝉产卵虽然很多,但能够变成幼虫的却极少,经过四年漫长的等待,才能变成真正的蝉。而在这四年里,蝉的幼虫就只能蛰伏在黑暗的地下,不停地挖土,掘洞,还时时刻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一旦它们能够破土而出,换上新衣,就放声歌唱。四年的地下苦干,却只能换来短暂的一个月的美好时光。它们怎么能不加倍地珍惜这阳光下的欢唱?
人们总是赞美破茧而出的蝴蝶,可是了解了蝉的一生,我更要赞美这绚烂了整个夏日的歌者——蝉!
名著读后感600字昆虫记3
无意中整理书架,看到了一本《昆虫记》,连我自己都诧异,我努力回想是什么时候买的,可实在想不起来了。
再一次阅读,我发现《昆虫记》虽然没有小说的好看,没有笑话的幽默,没有童话的美好,但它很真实地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
《昆虫记》的作者是让亨利·法布尔。他以散文式的文笔向大家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昆虫的景况,有关昆虫的进食、保护自己、交配、养育后代等等,都做了详尽的描述。法布尔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五十余年深入到昆虫世界中,用毕生的经历对昆虫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真实、细微、详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和特征,用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而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非常喜欢《昆虫记》中的那些小昆虫们,它们一个个是那么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布满着灵性,让我看了之后觉得十分可爱,就连讨厌的粪金龟都让我看了觉得妙趣横生。我更佩服法布尔的毅力,因为《昆虫记》这部书共31个片段,长达二三百万字,再加上作者细细观察这些昆虫,不知道需要多少个春秋才能完成这部着作。《昆虫记》不但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着作,更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它让我了解了为自己喜爱的东西而付出一切去追求的精神,了解了一种追随远离尘嚣世界的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