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雪》读后感800字
鲁迅先生的《雪》,没有繁琐的语句,华丽的词藻,只有简洁的文段,纯美的语言,读完之后勤部,一股真实感弥漫心头。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推荐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鲁迅《雪》读后感800字1
“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
作者明显偏爱“朔方的雪”,可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江南的雪”,甚至于用两个小节写塑雪罗汉的情景?
“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为着追求美好而须的不屈的抗争。
《雪》写于1925年1月,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
作者表现了对南方局势的担忧,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鲁迅《雪》读后感800字2
《雪》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也算是一篇“绝好的眷念故乡,回忆儿时的抒情小品文”,在故乡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流露了“鲁迅心灵”里一种“深刻的恬适的回味”。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感。
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含了鲁迅反抗冷酷现实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这篇散文诗写的是雪,却是别出心裁地从描写雨来开篇的。“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鲁迅在这里并没有对“暖国的雨”流露出贬抑的感情。他是由北方落雪的自然现象引起感兴,而想起来南国的温暖,曲折地对于使“暖国的雨”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北方凛冽的严冬,表示了自己的不满。开篇这一段抒情的设问,是与篇中这个抒情的主旨有机相连的。
为了充分展露自己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鲁迅以异常热烈而深情的笔调来描写江南落雪的景象。在一幅“冬花雪野”图中,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快乐。鲁迅描绘了这幅图后,又绘声绘色地再现了为江南雪天孩子们稚气天真的创造而欢愉,也为雪罗汉的消融坏掉而惋惜。在这些“江南的雪”的情景描写中,鲁迅倾注了自己多少向往、景慕的深情!美好的图景,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柔美的江南雪,壮美的朔方雪,不仅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鲁迅《雪》读后感800字3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世间的一切矛盾对立点、线、面、体斗;与南方的雪、北方的雪斗。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一文不足八百字,但师出名门,天生异禀、非同凡响。如果按照解读鲁迅先生的一贯路线方针,直从“直面惨淡的人生”底下挖掘对黑暗旧社会的隐喻,八百字能挖出八千字滋养中国人的肥料来。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开篇头一句就软硬大师作法、血雨腥风扑面而来。其实和后面段落里的江南雪、北国雪没说一件事。暖国应该指广东地区,偶尔下雪的地方。真的是偶尔下雪,根据气象历史记录,广州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9年)与本世纪的去年(2016年)各下了一场世纪雪。说“向来没有”雨变雪有点夸张,但是鲁迅先生说的话,到底是夸张还是另有深意?多数是后者。
关于中国南方北方气象考,记过五百几十万字气象日记的中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当更加手握数据,胸有成竹。虽然现在有了搜索引擎,普通人也可以一秒抵达大数据统计的几百年前,但是亲身经历的气候变化不是数字可以比拟的。“气候”一词也不仅仅指天气,在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诸看官心照不宣尤其懂得这个道理。
江南却是下雪的。“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按理这样的雪景是轻薄的,透露出春天消息的。让鲁迅先生不禁幻想起雪下冬花香招蜂。而作者马上笔锋一转,下一段写江南雪变成孩子们手中的玩物,塑罗汉的材料。极其详细地描写,“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葫芦)还是罗汉:……”直到用龙眼核做了眼珠,胭脂涂在嘴唇,“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再下一段还写这拟人形有眼和嘴的雪罗汉。他从第二天被孩子访问,到第三天独自坐着,到后面连续几个晴天化作“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短短文章近一半的篇幅在写江南雪堆成的大阿罗汉兴衰史,这里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这是好让人深(zhua)思(kuang)的问题。我真的是似懂非懂,完全不能说服自己这就是隐喻旧社会的黑暗。反而好像是在说人造的神早晚会被人遗忘?人造的神像根本不是神,会自然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