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摆脱贫困》读后感【5篇】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部个人专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1《摆脱贫困》读后感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摆脱贫困》读后感1
《摆脱贫困》一书自面世至今已20余载,主要记录了习近平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四下基层",踏遍宁德山山水水,体察百姓疾苦,关切群众冷暖,探索脱贫之路,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全书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将深邃的思想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倍感亲切。读罢此书,感触颇深、收获颇丰,作为一个宁德人,有责任把这份精神财富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宁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与20多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些80后,见证了太多脱贫致富的事迹。而这一切,与习总书记在宁德任上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铁心拼搏"的闽东精神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正是在这种闽东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创业、默默奋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打了一个接一个的胜仗,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果。习总书记离开宁德到福州赴任后,了解到宁德"脱离贫困线"的消息,他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只能说是起步。如今的宁德,虽然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与建成全面小康目标相比,仍不可回避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等诸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继续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坚持不懈的毅力,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再接再厉、奋斗不息,才有望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作为一个统计人,我认为,要传承闽东精神,应该结合本职,求真务实地做好统计调查工作。以本人从事的住户调查为例,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改革、样本轮换,无论是工作的数量还是强度,都是以往所无法相比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有的同志,家在外地,每逢报表期,周末连家都不敢回,生怕错过下发的审核清单;有的'同志,家有年幼的儿子,为了及时上报数据,不惜加班到深夜,面对家人的不解,也只能默默承受;有的同志,语言不通,就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方言,一次次下点访户,用夹生的方言加手势,完成了对所有调查户的培训。也许他们从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歌颂过闽东精神,但是他们用身体力行,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闽东精神。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统计人优秀的品质,看到了闽东精神很好的传承,耳濡目染过程中,令我受益匪浅。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需要贯彻闽东精神,用于指导我们的统计调查工作。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像滴水一样,不心浮气躁,不妄自菲薄,坚持一个长久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累去追求目标。二要有不甘示弱的决心,面对困难不胆怯,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坚定发展信心,大胆拼闯,不达目标决不放弃。三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要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突破,大胆创新,以更高远的目标、更强有力的举措,谋划和推动发展。我相信在闽东精神的指导下,定能开创统计调查新局面,推动统计调查工作的不断发展!
《摆脱贫困》读后感2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在网络、刊物等各种平台上看到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的评论或者读后感,单看这些评论和读后感的内容就让本人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拜读后,才知这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的一版,最早出版的时间是在21年前,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下面结合本人作为中学团干和教师的工作谈几点《摆脱贫困》一书的读后感。
首先,《摆脱贫困》一书传递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当时宁德地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的观点、看法、理论极富高度、全面性、前瞻性,习总书记给宁德留下的这笔可贵精神财富,宁德市也不断地传承、发展。当下宁德市的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走进每个乡村都能感受到整洁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景象,这些都极大地契合了当时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如何摆脱贫困的观点。
其次,习总书记当时针对宁德地区摆脱贫困提出的“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观点,就是要求我们闽东地区人民要发扬脚踏实地精神的同时在观念、想法上也要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作为宁德一所百年老校的教师,本人觉得学校近几年开展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倡的是在保留传统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比较大的创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曾经留给宁德的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经过20多年各行各业的实践检验,极大地促进了宁德地区的发展。本人坚信,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宁德地区将会继续坚定地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敢想敢做的精神,全面建成六新大宁德!
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摆脱贫困》读后感
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为推动“书香湖滨”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湖滨区关于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的方案》,进一步唤起全民的读书学习热情。当前正值我区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热火朝天开展之际,区扶贫办为全区12个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分发了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摆脱贫困》一书,我作为磁钟乡贾庄村驻村工作队员有幸拜读这本书,为工作、为生活,也为了摆脱“思想上的贫困”,通过认真学习也有了一些感受。
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中提到的“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 “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观点是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在当前全区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之际,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一个普通的驻村工作队员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入户走访、实地察看,认真调查,对联系村的集体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村情民意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争做精准扶贫工作的“联络员”,架起单位与帮扶村的“连心桥”;当好扶贫工作的“调查员”,帮助村发展理清思路、制定规划;从发展思路进农家、惠农政策进农家、科普信息进农家等方面入手做一名“宣传员”,为群众当好发展“导航器”;按照“个人办小事,单位办大事”的原则,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努力成为群众的亲密“伙伴”和无话不说好“朋友”,做一名“服务员”,着力解决群众眼前困难。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我区是一个城乡兼备的城市区。“围绕城市搞服务、服务城市谋发展”是我区一个战略思路。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村,因此要针对当前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大力发展“第六产业”。即,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农村,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基本趋势是让第二、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我区一些乡村在发展综合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像现在胜源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要摆脱贫困,特别是当前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实现脱贫目标,必须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摆脱思想上的贫困,解放思想,找准扶贫开发的路子,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与贫困作斗争,真正使贫困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脱贫。(杨玉山)
《摆脱贫困》读后感3
前段时间,经友人介绍品读了《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总书记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29 篇文章,记录了习总书记早期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该书用朴实的语言,将深邃的思想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推动工作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
习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中写到,弱鸟渴望先飞,至贫可能致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关键看我们的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当前,基层组织建设面广量大,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如外出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党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党组织凝聚力弱化等等。这些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关键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只有让思想先行,培养实干创新、勇于开拓的魄力,才能突破和超越保守观念,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让观念"先飞",才能塑造开拓创新精神,为推进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和内在动力。
推动工作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他推崇的是一种胸有宏图、持之以恒的精神。近年来,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探索了许多经验做法,如"党建+N",党员星级评定等做法。每一项符合基层的创新工作,每一个基层难题的解决,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滴水便难以成流,沙石也难以成塔。所以,我们要发扬咬压印、钉钉子的实干精神,切忌"投机取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推动工作要有"四下基层"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提出改进作风,具体化为"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回顾"四下基层"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历程,与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和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做法所蕴含的本质和体现出的精神,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突显出更重要意义。联系自己的工作,常常碍于大量的案头工作,习惯于"用上网代替上门、用电话代替见面",造成对基层情况不熟悉。因此,要把"四下基层"当做我们的必修课、基本功,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更带着措施办法到基层去,"面对面"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善于挖潜、总结、提炼基层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这也是"四下基层"的实质与根本要求。
《摆脱贫困》读后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