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摆脱贫困》阅读感想五篇
《摆脱贫困》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这一主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1《摆脱贫困》阅读感想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摆脱贫困》阅读感想1
近日,经同事介绍,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摆脱贫困》。客观的说,作为一名政府机关干部,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论述、讲话材料、会议批示精神等读过不少,然真正入脑入心的唯这本薄薄的、11万字的书。可能工作性质使然,作为在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人员,提起扶贫真是一把辛酸泪,读了此书,豁然开朗。不仅对深入理解扶贫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更在思想上亮起一盏明灯,促使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再次思考扶贫问题。“师者,答疑解惑也”。读此书,犹如恩师当面教诲,使我今后的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习总书记在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对此段论述,我感触很深,自己每天做扶贫工作,面对扶贫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入户、帮扶、报表等等纠缠其中,忙碌加班成常态,和同事们聊起扶贫各个眉头紧皱,沉在繁杂的事物之中,甚少去深入思考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说,我的思想也是“贫困”的,读了习总书记的书,这才恍然大悟。找到工作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工作。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营拔寨的冲刺阶段,乡镇一级的扶贫攻坚工作,不深入村组,不访谈农户,不促膝长谈,就不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无法对症施策、精准扶贫,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我们镇有一户建档立卡户,家里五口人,夫妻二人为重组家庭,并都有残疾,丈夫为视力残疾几乎失明、妻子腿有残疾,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四个人享受低保。就是这样一个困难家庭,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经过多次入户了解情况,因户施策想扶贫措施,虽然夫妻二人均有残疾,但乐观肯干,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脱贫的意识很强。最初通过民政办送绒山羊给他们,支持他们养羊;没有房屋通过村建系统新建了42平方米的住房;妻子的腿不能走路,民政办帮助联系医院手术,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用。今年十月份他们家顺利脱贫,计算人均收入六千多元。展望未来,最大的孩子毕业可以挣钱了,夫妻二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养羊技术,羊羔从最初的10只发展到如今的50多只。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向着幸福迈进。
到今年十一月,我们镇的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向习总书记说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是扶智与扶志。未来两年,我们的扶贫工作将在不断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进行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始终抓牢,且发挥其重要作用。对贫困户的精神文明方面的指导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弱项,是在以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脱贫攻坚的基础力量是村级党组织。强化村党支部战斗力是关键。“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中的真知灼见。习总书记谈到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时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脱贫攻坚,少不了基层组织,离不开基层组织。2018年全市为村里选派了年轻有为的第一书记,大大增强村支部扶贫攻坚的力量,使村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前沿力量、战斗堡垒。
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通过阅读《摆脱贫困》,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作为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虽然繁杂辛苦,但是为百姓造福的好事,意义重大。整个国家犹如巨大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作为小小的螺丝钉,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亦是使命光荣。习总书记说:“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让我们以滴水穿石之耐力干扶贫,重整行装再出发。
《摆脱贫困》阅读感想2
《摆脱贫困》初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全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要内容,思想丰富深刻,文风生动亲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重版意义重大。
《摆脱贫困》一书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深入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方略,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工作作风等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推进、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摆脱贫困》一书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真挚为民情怀,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习近平同志要求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强调的“滴水穿石”精神,提出的“四下基层”做法,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学习和实践习近平同志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教导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凝聚着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的哲学思考,是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鲜活读本。书中提出“弱鸟先飞”的理念,解决“桥与路”问题的辩证思维等,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有助于我们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摆脱贫困》一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决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相反,只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
《摆脱贫困》阅读感想3
22年前出版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浸透着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的卓越智慧。今天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深深领会力透纸背的精神实质,对当前各项工作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要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在这本书里,《弱鸟如何先飞》、《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等文章点中了我国农业问题的命脉。习近平同志提出,弱鸟先飞首先要抓好农业,摆脱贫困基础在建设大农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等思想,深刻阐述了“三农”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三农”工作的时代定位。
要始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粮食问题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对闽东来说有着更加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哪天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他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的好形势下,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战略理念。
要始终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时指出,“统”与“分”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分”是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经营单位,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统”是以基层农村组织为依托,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根本遵循。
要始终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对农业与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怎么搞好“经济大合唱”,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这些体现辩证思维的生动语言是当前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行动指南。
《摆脱贫困》阅读感想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