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高中生

曼萍分享

一千多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谈过三国。有多少智者和心理咨询师把《三国演义》当作经典。《三国演义》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情景,令后人喜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品三国读后感600字高中生,仅供参考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高中生1

今年暑假,夏的焦躁依然。

然而升上了毕业班,面临人生的一个关口的时候,我多了一份思索。每天在烈日下赶往辅导班,每晚在大堆的习题里,找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不知道,我会狂躁成怎样?把作业撕了,还是罢学?是躲进自己的小窝,从此拒绝外面的一切,还是把自己放在历史的河里,挤成肉酱,苦心志,饿体肤,去做一个若干年后人们心目中的赫赫人物? 就在这当儿,我遇到了易中天,他的作品——《品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段关于群雄逐鹿的记忆。它是一段历史,它是一段演义,它更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它是三国,是东汉与西晋间的一段无法删去的插曲,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典型。

我是一个小女生,自小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觉得那只不过是一段枯燥无味的文字记载,甚至连《三国演义》,我都不曾完整的看完过一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各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出现,我对历史也渐渐萌生出了一种好奇,然而,这种好奇却像风中的蜡烛,刚点着就灭了。而这已不是因为没兴趣了,只是因为看不懂。偶然间,在书店的专柜上发现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便抱着尝尝鲜的心情买下了。

《品三国》顾名思义是易老师对三国的见解,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非常形象的为读者重现了三国时尔虞我诈、战火纷飞的场景。而品这本书,使我对历史的好奇又一发不可收拾的萌发了出来。

易老师在这本书中花了不少的笔墨来阐述他对曹操的认识和看法。曹操,无疑是三国中最让人难读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两种相对反面的性格能集于一身,但又不会觉得矛盾。

我对于曹操的认识,最开始似乎是林俊杰的《曹操》中那个“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的曹操,然后便是电视剧中那个阴险狡诈的小人。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我们总是学不会从两面来评价一个人。

而在这本书中,虽然很多人都说易老师是在“扬曹抑诸葛”,但我并不认同,先不说这只是易老师个人的看法,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说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现了对曹操的一丝偏爱。而他也是从两面来评价曹操的,而不是只说了曹操的好。

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而我想说的是,曹操是奸臣没错,但他也的的确确是个英雄。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我合上书,望着窗外的绿树浓荫,我想,我的人生,也该由我自己来品。你说呢?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高中生2

三国之战,以魏蜀吴之战为题。而此文则着重描写赤壁之战初期东吴与魏国之间的斗争,亦即周瑜与曹操之间的智斗。

其时,曹操率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进攻东吴。初战即大败于周瑜几十万人马。正值无计可施之时,其手下谋士蒋干自恃巧舌如簧,自告奋勇前去劝降。怎知此意正中周瑜下怀,如此这般安排,设下连环计等蒋干前来。寒暄一番,以叙旧为名迫使蒋干封口,又以免提军旅之事设下埋伏。酒过三巡,故显兵精粮足之气概压倒蒋干。怎奈蒋干踌躇满志,三计过后,只可勉强招架,毫无反击之力。夜半时分,周瑜佯装醉酒,利用蒋干不甘落空,曹操多疑之心,借刀杀人,巧除曹军二员大将,待曹悔时已晚矣!

读罢此文,有感于蒋干中计之由,颇生感慨。先谈蒋干其人,他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一个可笑的角色,被后人当做唇齿之间的笑谈。其实蒋干也并非平庸之辈,能在曹操手下谋得一席之地,已非常人可及,更何况在曹操无奈之时,还可以出谋划策,不可小觑。而他落败中计之由,是因其太过自负,没有看清对手是何许人物——周瑜周公瑾!连曹操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亦常败于其手下,更何况蒋干!然而蒋干却不自量力,自觉能言善辩,又与周瑜有同窗之谊,结果却碰了一颗大大的钉子。蒋干的此番经历,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认清自己和对手,作出正确判断,做到知己知彼,方可取胜。

说道“知己知彼”,我们不得不谈到周瑜。在这方面,周瑜就做得非常漂亮。周瑜自幼饱读诗书,才智过人,在此番斗争中,曹操刚刚安营扎寨,周瑜便亲自探了个虚实,将曹军人马粮草数目分布摸了个清清楚楚,为日后之战做了充分的准备;继而群英大会,被他布置的计划周密,无懈可击。蒋干一到,先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令其陷入被动,继之炫耀实力慑服其心志,而后佯作睡梦呓语激起蒋干疑心,故意使他拿走假信,从而借刀杀人,除掉曹军两员大将,使曹军大败,反间计用的是何等之妙!他机智多谋,行事迅疾,明与蒋干暗斗,步步紧逼,实则为与曹操明争,气势咄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洒脱!令人叹为观止!

再说这曹操,何等智慧,兵法谋略,精中之精,经验丰富,心思缜密。可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败在周瑜手下呢?他其实并不差于周瑜,而是输于疑心太重,又恰恰被周瑜抓住了这一弱点,做了文章,利用他的疑心,使得他老人家偷鸡不成蚀把米,待到觉醒时,已落得两手空空,痛失主将。可悲可叹矣!

读三国,品三国,意蕴深远,收益颇丰!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高中生3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到底是为什么呢?易中天在这本书里做了分析。

在赤壁之战前,鲁素和诸葛亮得知曹操要攻过来了,鲁肃便让孙权和刘备结盟,方可度过险境,于是孙权再三考虑终于和刘备结盟了。孙权给周瑜三万精兵再加上刘备的两万精兵加起来就是五万精兵一起去打曹操。因为当时曹操军心不定,虽然是“百万大军”,但周瑜还是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了。但毕竟那是曹操也老了,他说,在赤壁之战那一年,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鲁肃四十七岁,而他却是五十四岁。这是在三国中有名的战争,后来用来形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7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