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800字(2)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800字4
生命的哲学——读《史铁生散文》有感
只有初中毕业学历,20岁时双腿瘫痪,无法复原。在我看到史铁生的简介之前,我从未想过这样的人也能成为作家。
刚开始读他的文章,发现每一篇都与他双腿瘫痪有着深深的联系。他写《秋天的怀念》,母亲是为了他瘫痪后能够幸福生活才不管自己的病痛,最终去世的;他写《好运设计》、写《我的梦想》,都是因为他自己太过倒霉才去假设、去幻想的;他写《我与地坛》,是因为双腿瘫痪后长期在地坛公园才由所看引起所感的……我原认为他是一个苦情的男人,不断重复着双腿瘫痪的事实是为了博取更多的同情。尤其是当我在《我与地坛》中看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和“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这两句时,我甚至对他发出了嗤笑:在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他居然还相信上帝和命运!
但当我继续向后研读时,我感觉脸在发烧,心中充满了羞愧之情: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而不是一个苦情的教徒。苦情的人只会抱怨世道的不公,不会去思考预测与预防之间内在的辩证关系;不会去思考“职业作家”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内涵;更不会用超脱常人的审美角度和思维方式去俯瞰这个世界。双腿瘫痪带给他的更多是脑部的发展,是思想的迸发。
就拿《记忆迷宫》一文来说吧。在散文中,作者首先对社会中出现的电脑更新换代现象进行了评述并深入分析:为什么电脑和大脑虽然配置好(或智商高),可只能进行简单的临摹和复制呢?在参考了前人的思想之后作者得出:大脑受心灵控制,心灵的维度是无限的,而大脑只能反映心灵的一小部分。若心灵不在,则即为人不在。
连贯地看完史铁生本文中的推理部分,我觉得自己对身体的了解好像更胜一筹了。就仿佛去照了X光,我感觉自己的思想被他心灵的维度所完全洞穿了。原来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他的思想看来不过是孩子们在过家家,不够深邃,也不够广远。
现在再去思考《我与地坛》中的那两句包含“上帝”、“命运”的话,才发现这不是史铁生的迷信,而是他经历了大悲之后有了大彻大悟。其实他不信“命运”,他已习惯了坎坷的人生。那句“休论公道”是他豁然开朗后对困难、逆境的愤怒与深深地藐视。而“上帝的居心”则是隐藏在他心中的对弱小者的同情。他渴望健康,他不希望有人再像他那样,人生留有缺憾。
或许只有史铁生的一生才配得上汪峰的《怒放的生命》,他用消逝的生命力铺就了一条通往哲学的山路,在经过艰难跋涉之后,最终绽放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800字5
秋日的暖阳洒下无边的阳光,给公园带上朦胧的感觉。花草沐浴在阳光里,平日摇摆于秋风中的各色菊花此时也传达出些许温暖,一草一木伴随着泥土的气味,融入眼前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人的心中,化作他对世界的坚守。
作家史铁生二十一岁那年患上了残疾,当时的他正处在散发着光芒的青春时期,怎能想到瘫痪却在此时找上门来。“要么好,要么死。”这是史铁生被推向病房时对命运无力的挣扎。愤怒,不甘,绝望,此时的史铁生沉浸在痛苦之中,亲人的关爱和残酷的现实相比如此苍白无力。随着母亲的去世与文学上的成功,史铁生逐渐平静下来。想到自己瘫痪时对含辛茹苦照顾自己的母亲的态度,悔恨与思念涌上心头,他在散文集里很少直接提到此事,浓厚的情感却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这些经历让史铁生心中的绝望逐渐转化为释怀。
坐上轮椅之后有了大量的时间来写作。史铁生也时不时的回想自己身边的人。沉默老实的父亲,友谊医院里悉心照顾自己的护士,同房患上怪病的病友,又或是长大后性格大变的童年好友。史铁生不断的回忆并书写着其他人的命运。这些与他息息相关的人的勾起了他的思念与思考,这个看似平凡的人间从来不缺乏戏剧性的人生,因为双腿瘫痪而曾暴怒无常显然不是对待命运正确的态度。人生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在对故人的回忆中,以及对自己的发问中,史铁生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双腿瘫痪,母亲早逝,尿毒症。麻烦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他。但史铁生此时不再纠结于厄运,反而在《好运设计》中表明自己并不执着于所谓的好运。无法击垮他的厄运,给予了史铁生对于人世更多的坚守。
独自推着轮椅来到地坛,眼前的公园跨越时空,承载着无数人的命运,自己想必也会为此添上一笔。公园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秋风扫过,带动左右摇摆的菊花,带出此起彼伏的“哗哗”声,带着落叶在空中翻飞。眼前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愤怒过,不甘过,绝望过。人生究竟是什么?答案早已在他心中,现在的他只是看着这秋景,笑而不语。
“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出一些并不发出的的信……”,史铁生的笔触之下充满着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以及对人世的思考,命运的考验使他的文字简朴又带有深意。史铁生的散文用着人生阅历所汇成的笔墨,书写着自己对人世的不懈坚守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