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范文700字(2)
其实不光是她,白鹿村的年轻一代的独立很令我佩服。其中以灵灵为最。少年离家去读书,投身于革命运动便一生为之奔波,不再挂念家中父母,也同样不再被挂念。她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各种活动,她大着肚子在各地转移,最后年纪轻轻冤死于她所认可和终身追求的集体和家中。她化身白鹿回头流泪的那一刻留在了我的心里。她唯一为自己所做的事就是嫁给了鹿兆鹏,而这又与她的信仰有着天然的联系。她为什么而活呢?不是丰收的土地,不是父母的满意,不是富足的金钱,甚至不是为了自己,她不同于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以地方命名的书籍,它描写的是群像。白嘉轩结婚了,他爹死了,他有孩子了,白孝武结婚了,白孝文结婚了,他有孙子了,白孝义也结婚了,故事还将继续,白鹿原也还在,但是不再这么重要,不再这么热闹了,“出去的人不会再回来了”。中国乡村的衰败不只这一家,我小时候爷爷奶奶的村子还是很多人的,还搭台子唱戏,小孩子在村里乱跑,丰收的季节大家都在干活,家家户户都有人都有生气,每年过年都要摆开桌子待客。现在一年或两年回去一次,跟着去扫墓,院子都是尘土和落叶,村子里安安静静,没有人声也没有动物声,留下的只有一些老人,搬着板凳坐在某个地方,年轻人都不在了,没有人会再花钱整饬房子,因为没有必要了,连面子都不想撑了。因为社会发展了,发展总是要摒弃一些东西,同时迎来一些东西,大城市的日益繁荣和村庄存在感的消逝是相伴的,其实没什么可悲伤的,以旁观者个眼光,当数十年后,白嘉轩坐在那拆了又建修了又补的房子前,被来人告知灵灵的死亡时,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曾经他活跃和引以为豪的这个村庄,是否已经只留下了厚厚的尘土和年迈的伙伴们,要不满于年轻人对传统的不珍惜,还是要悲哀于一切不在的凄苦和年轻时无谓的坚守,或许,我想,只是认识到也许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局限的,不需比较和算计。
白嘉轩是个神奇的人物,他的品行端正,这种端正却没有任何委屈自己去维持这种端正的行为,他的行为和内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他原谅黑娃,他接纳孝文,以及他的低头都是心之所想,行为之所到。这种统一性带给他宁静和问心无愧,这种人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渗透他,能渗透和改变他的只有他自己。他的不可反驳性深深地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大儿子和二儿子像他,二儿子不用说,即使成家立业也一直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他是否能走出父亲的影响呢,大儿子像他,难以原谅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向他人包括自己的父亲低头,大儿子后期更像鹿子霖吧,他最终对黑娃的出手出乎了我的意料,他永远难以逃离命运对自己的摆弄。而女儿白灵却十分不同于两个哥哥。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三儿子很难长大。
鹿子霖的一生都在于他的争强好胜,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他就成长了好色爱酒狠心的人了。但是他的一对儿子却十分优秀。深情的兆海和坚定的兆鹏,都是奋进的年轻人。他们的心扎根于白鹿原,但他们的奋斗却在本书所描写的白鹿原之外,我们无从了解,但是可以想象两个充实的生命。
黑娃的一生是传奇的,厌恶读书而继续务农,但由于朋友而接触到共产党后,为之奔波,失败后成为土匪,后来归于国民党安排下,但最终成就共产党事业,看透纷争后归于平静爱上学习,但命运不许,时局安顿了但死了。黑娃的一生正如他所说“从不负人”,但不负于人并不是一个人生活之所爱,他用了一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田小娥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但却并没有影响他人生的展开。
朱先生像神仙一样,学识眼界令人佩服。无奈现实冲击着他的信仰,因为他的智慧中没有对于黑暗和不堪的研究。他是真正的儒家的代表吧。
白鹿原读后感范文700字4
近日读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文章气势宏大,人物多样,个具特色。仅借此文,简抒一己之见,表个人之思。
说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轩是不得不提的。小说本就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读物。白嘉轩的身上自然少不了神秘的色彩。七次娶妻,六次丧妻。从世俗中的怪人,各家恐惧嫁女之人,到一族之长,智取风水宝地,修祠堂,建私塾,立乡约,惩恶习。他的腰杆总是挺的笔直,不管是面对对黑娃的处罚,还是面对大儿子的堕落,亦是与儿女白灵的关系断绝……这笔直的腰杆是家族代代流传的骨气,是地地道道农村人的骨气。
说了白嘉轩,自然要说他的对头鹿子霖。按照原上的规矩,族长历来由白姓担任,这也就意味着在旧的时代鹿子霖与白嘉轩的差距。而鹿子霖的一生都活在名利的漩涡中,是不折不扣的诱惑的奴隶。他为了争夺原上的统治权,投靠外部势力,建立保障所,担任乡约。为了掩饰自己丑恶的行径,不惜将大儿媳至于死地,为了满足复仇的欲望,恶施美人计使白孝文遭鞭笞之刑,沦为乞丐,兔死狐悲假施仁义,毁了一个人,碎了一个家。世俗中的大起大落,名利的的枷锁终将其压垮,最后也不过一介疯人,为乡里耻笑。
讲了父代,不妨再提一下子代。陈忠实先生对晚辈命运的安排着为精彩。如果说白孝文白孝义代表了传统子弟,鹿兆鹏鹿兆海以及鹿兆谦则代表了新生的力量,激进的青年,破除旧社会的革命力量。其中孝文的命运安排尤为跌宕起伏,从家族的继承人堕落到街头乞丐,曲意逢迎,出卖自己的兄弟,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最后却成为革命的功臣,当上了光荣的县长,极具讽刺意味。鹿兆海与白灵的命运纠葛让人惋惜,白灵之死更是让人扼腕。不得不说,整本书中白灵是最让人喜爱的。她犹如一朵白莲,处世俗之污泥而不染,卓卓独立,高傲美丽,刚正不阿。而恰是这样一朵白莲,这样一位对革命忠诚的战士竟折煞在自己人的屠刀下。
全书最让人敬重的人,当朱先生莫属。他是白鹿原上的圣人,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制订乡约,犁除婴粟,主持赈灾,请缨抗日,撰写地方志。但他还是处处碰壁,步步失败。刻着“乡约”的石碑被农协会员砸碎,虽重新拼接起来,一道道裂痕也是永远无法愈合;罂粟,在下一个季节又被人上,并且蔓延到整个渭河平原;主持赈灾,可扭转不了饿殍遍野的局面;请缨抗日,被政府遣返回乡;呕心沥血编撰的地方志却根本找不到读者,只能作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埋在地下。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是朱先生的真实写照。
静而思之,《白鹿原》当之不愧是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话剧。人与社会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交错缠结。而那些或许存在或许虚构的白鹿原人,那些白鹿原上发生的或许神秘或许真实的事儿,也随着历史的长河,融入高原的黄土中,散进漫漫黄沙里,化成一曲高昂激越百折传唱的秦腔。
白鹿原读后感范文700字5
我是一个平时很不愿意读书的人,看这些我认为像“天书”一样的文字确实让我头痛,但是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小说,不知怎的,让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也许越是好看的文章越觉得看的飞快,一本小说结束了,但是我的思绪却仍然回荡在那原上……
读陈忠实的《白鹿原》时,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人物多,而是它的史诗性,那恢宏的气势,从清朝末年到解放以后,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代史,清朝末年的革命运动、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宁汉合流后的白色恐怖、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内战时期国共之间的殊死搏斗……不仅将这些事件生动地体现出来,并且把视角转向农村。小说主要以白鹿两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为主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见三代人生死浮尘的历史画卷,古老的白鹿原在此起彼落的明争暗斗中,伤痕累累,血迹斑斑、
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文中给我印象深刻也最喜爱的角色是白嘉轩,他自有一个世俗的严肃刚直的行为准则,一生没干过一件见不得光的事,就如黑娃所说,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作为族长,行事端直,也立下刻乡约,建学校等功绩。但他也有他的坚持,他不让两个儿子和女儿继续读书,他教儿子们做务农的本分活,认为自己老老实实做农活,无论是谁上台都不会为难庄稼人。他一生经历许多坎坷,以至后来任何灾难都能沉静面对。他对待家里的长工也十分仁厚,不仅将鹿三当家里人对待,还送黑娃鹿兆谦上学,灾年荒月也留下鹿三继续熬活,可谓仁至义尽,及至黑娃当上了土匪,在原上抢劫时被黑娃手下打折了腰,这个一辈子直硬着腰板的人终于佝偻下来了,后来黑娃遇难,他果断的要求儿子白孝文就黑娃,可谓以德报怨。他面对灾难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也没有被潮流冲昏头脑做出过激进举动,从不凑热闹,心里精明透亮。也许就是这样稳重刚毅的白氏门风,才让白家门楼在乱世里始终屹立在白鹿原上。
当然小说中还有很多的形象。鹿子霖,他是个十足的官迷,又是个酒色之徒。他最大的失败是胆小如鼠,只是最后落了个凄惨的下场;朱先生,他能掐会算,犹如诸葛亮的化身,他培养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也是白鹿原上造福一方的白鹿的化身;冷先生,他洞察一切,明理达意,自成一套为人处世之道;鹿兆鹏,他出身入死为革命,最终是白鹿原获得了解放;黑娃,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历尽人间沧桑,最终在处死时,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田小娥,白鹿村人眼中的婊子,自轻自贱,她的种.种作为也许放在今天也是不能被世人所接受的,是个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白灵,她聪慧,敏捷,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也是新时代的女性代表;鹿兆海,他悲哀的死在了同胞的枪下,但是他却对白灵一心一意,也是个苦情的角色;白孝武,白嘉轩的二儿子,是个干农活的好把式,但是却没有白嘉轩优秀……
白鹿原读后感范文7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