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观后感范文800字(2)
这部片子我看到了程勇内心的成长,小人物的悲哀,患者的无助,每个人鲜明性格等等编剧导演影片非常出色的地方,但是我想说说医院、药企和患者的事儿。
其实高价药的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只有我们身边的人得病时我们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在影片中药企被演示为反派,令人不齿且厌恶。作为学药的首先我要替药企辩护几句,药物的原材料和生产成本并不高,大部分成本在于研发,一个新药的研发从起步到成型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资,大学教授曾经给我们算过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大概要几十个亿的投资,几个研发团队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努力和付出。那么药企定价高昂在药企看来就很合理,我前期投入就已经很多了,后期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人、财、物、产、供、销、存、研都是要钱的,我做企业要回本更要盈利,甚至我需要比同行赚得多才能发展,至少不被兼并。对于药企高价并不是错,甚至有点不得不为之的意思。高价药对于医院的医生呢?医院的大夫不会在意药品的价格,他在乎的是药品的效果,他治疗的效果。他的工作是治病救人,至于患者花多少钱那不是大夫的关心范畴,这也是为什么医院的大夫在电影中显得那么冷漠。(其实现在的大夫好多了有良心会顾忌一点家庭实力,详情请去看《心术》)但高价药对于患者就如同死神手中一点点紧缩的铁链,越贵自己死的就越快而且死前很可能还拖累家人,最后甚至只能选择自杀来结束病魔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
看起来高价药这件事似乎大家都没错,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件事,也是电影中程勇成长的地方:良心!山争作为小人物落魄的时候也是有良心的,看到思慧孩子的时候他明白了自己是趁人之危,及时收手,给黄毛钱和药让黄毛回家看看都是其良心的体现,这也才给后文他被关谷的死警醒亏本也要走私药品埋下伏笔。药品和商品不同是患病者生命的刚需,我不吃饼干不会死,不喝可乐不会死,但是重症患者不吃药就是会死啊。生命的价值或者说生命的时长是否可以被价钱衡量呢?这是个哲学问题姑且不论。我们想找寻的是一个中间点,药企有钱赚,治疗有效果,病人买得起的中间点价格。和朋友探讨后有了一个设想,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首先理清整体研发费用,加上成本费用设定固定回本年限(5年10年?)和在药品回本后药企在该药中的净收入比例然后再由卫生和物价部门共同定价。所有药企都不例外也防止了不公正(当然只是个幼稚的想法别喷)。看完这个片子的感受就是还是希望社会精英们群策群力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病吾病以及人之病。为了每个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质量着想,切实改变电影中社会的买有效药如同买毒品的病态。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范文800字5
本片是2018年非常特别、非常值得铭记的一部优秀电影。故事讲得十分顺畅,风格上既有犯罪片的紧张节奏,又有喜剧片的搞笑片段;立意方面又是高大上的主旋律,同时还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深入思考。
这部电影实际上很简单。讲述一个卖印度保健药品的老板程勇,巧合之下和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相识,进行走私印度“假药”格列宁成为独家代理商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是在各种方面的斡旋中却表现了故事的张力,文学概论中描述情节强调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是人对时间流程的把握。这个时间流程在电影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一个保健品店小老板,从代理“假药”开始,慢慢成为小公司的老板,变成了救人性命的“药神”。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幕:警察拉着坐在车里的程勇前往监狱的路上,道路两边站满了白血病的患者,大家都看着程勇依依不舍,也都纷纷摘下了口罩,让程勇看清楚他们每一个人的脸,程勇热泪盈眶,眼泪不停的流下……
电影试图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以身试法,从印度走私的正常人,但事实上故事的原型陆勇早已身患绝症,在法律和死亡的边缘屡次试探,九死一生。陆勇的生活里,病人的真实生活远比电影中残酷,痛苦的多;他为病友代购进口药的初衷和动机,也更为纯洁和善良;而这十几年代购路上,他遇到的阻力,也绝不仅仅因“贩卖假药”被逮捕而已。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医药公司并没有太大的过错。甚至从医学进步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行为也是合情合理的。可即便明白他们没有错,病人还是吃不起药,看不起病。那错的,到底是谁呢?有病没有药是天灾,有药买不起是人祸。难道真如电影中假药片子张长林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错在了我们太穷吗?
事实上,一种新药的面世在它背后是一个很长的周期,那是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物力的投入,有事可能会毫无回报血本无归。单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去解决的。所以需要的竖家政府和科研单位的沟通合作,例如在药品研发阶段的支持和吧药品纳入医保的范围从而大大降低制药企业的风险和每一个患者的治疗成本。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我不是药神》千真万确是部好片子,能过审更是不易。在娱乐至上的时代,能奉献出如此厚重(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并引发全社会的讨论,善莫大焉。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范文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