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芳华电影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学生芳华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芳华电影观后感1
憋《芳华》很久了,小说读了、纪录片也看了,预感这个电影应该是冯小刚最好的作品。今天温哥华首映,终于看到了。冯导的电影,必须买票支持。
总的感觉是很好,非常好。但不是最好、不像应该的那么好。我不懂电影,只是说说观后感,别当影评看。
先说演员。女演员们选得还好,但是肖穗子和舍长的演员年龄感觉偏大,有点跳戏了。女主不错。男主很好,黄轩选对了。赵立新好得没的说。可惜,其他的男配们有点不太芳华,少了些干干净净的朝气蓬勃,我爸当年就是部队文工团的,从留下来的老照片看上去,比电影里的男生更英姿飒爽、更阳春白雪。这个戏不需要演技,只要体验生活到位了,总会大差不差,如果演员用纪录片的演绎方式可能会更打动人。
再说剪辑。几个片段都有点赶罗,节奏差了一口气。比如医院,被炸女主趴在伤员身上之后立刻就换了场景;比如告别宴,镜头切的有点快,斩断了观众酝酿已久的感动,生生地咽了。还有就是男主女主部队门口的告别,就是觉得快了几秒。和姜文电影的剪辑比起来有点不解气《阳光灿烂》该慢的慢、《让子弹飞》、《鬼子来了》该快的就快按照《芳华》风格,剪辑如果再延迟几秒,可能会更好。
接着说剧本。小说看了,不长,但该说的都说了,所以男主、女主的行为和变化是可以理解的。电影毕竟太浓缩,背景不铺垫好了,包袱就抖不响比如女主为什么偷军装拍照、为什么作假不上台,男主为什么会对暗恋的女生情不自禁、为什么后来被女主临终关怀。那场女团员们集体讨伐女主改内衣的戏处理的不好,电影里展现的行为让观众厌恶了,感觉不对。男主对暗恋对象的铺垫不够,所以被整之后观众缺乏因为认可所产生的强烈同情。
从结构上说。前半段的美好不足够美好、后半段的悲楚不够悲楚,感觉差了一口气。纪录片里游泳池边的戏就拍了很多,可展现出来却太短;文工团男女在一起的风华正茂和青春无敌还不够,除了歌舞片段少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美好时光以及部队战士被当时政治环境的'感召所作出的反应,这恰恰是男女主后面结局的缘起和因果之一。也因此,告别宴没顶到位,少了对青春对奉献对部队对友情对生活的热情、热爱和留恋,而更像是一群失意的人们凑在一起的没有情怀的释放,感动指数比不上警犬部队战士告别狗和大学同学的毕业散伙饭。女主顶替上台奋不顾身跳独舞的段落全没了,只剩下政委带着喊口号,这个点没扎疼观众,所以女主也显得不够惨。小说里男主在海口更悲催,电影里展现得太少了,不过舍长的我操不错,眼泪下来了。最后男女主抱在一起,有点赶罗,就是因为前面的包袱没包好,所以最后这一下翻出来不够响,观众少了强烈的同情和认可。
总的来说,芳华的确很芳华,但美不够美、惨不够惨,美的不知所以、惨的不以为然。无论怎样,这个片子的确可以让我以及我的父辈们感动了,毕竟部队、文工团、青春飞扬、战友情深是他们最深的念想,也是我对那个年代那些善良人群的美好回望。至于小说里想说的社会、人性和命运,《芳华》可能没探讨得那么深。
小刚导演出身部队,借这个小说圆一个梦,已经很棒了,虽然有那么一点抓小放大、跑题的感觉,但毕竟是诚意之作,走心了!从这点上来说,《芳华》很好。
唯一有点遗憾,就是带着满满的情绪炸药包进了电影院,整场下来,有点自己使劲努,炸药包始终没有被引爆,又扛着出来了。这可能就是导演的意图吧我太知道王朔、冯小刚这些北京长大的、有情怀的、好人的感情表达方式了,也很认可。
芳华电影观后感2
心血来潮想看一部长电影,想起来以前因为时间太长而没看完的电影《芳华》,便找来看了。
讲的是以1970年至1980年为背景下,文工团中一群激进青年的故事。
从刚开始对活雷锋的好奇,到何小萍受到排挤,再到林峰被下放,以及后来的何小萍去前线,都是让我难以忘怀的场景。
刚开始以为何小萍会很快的融入新集体,凭她的舞蹈功底定会出类拔萃,结果没想到因为一次军装事件,以及她比别人能出汗而受到排挤。
虽然不赞同何小萍不承认偷穿林丁丁军装的做法,但当时文工团里事事讲究学雷锋精神,不管出于自身还是集体精神,都应该给何小萍一个改过的机会,而不是从此开始针对何小萍。
何小萍受到众人欺负,但有一个对他好的人就是刘峰,刘峰不仅对她好,他对所有人都本着学习雷锋的精神去帮助大家,何小萍因此对刘峰生出好感。
遗憾的是,刘峰对于何小萍的舍友林丁丁,一直存在爱慕之情,甚至不惜放弃大好的前途留下来,只因为林丁丁在这里。
然而就在刘峰向林丁丁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情绪激动而拥抱了林丁丁。
最让我遗憾和愤怒的是,林丁丁为了不让别人说她腐蚀活雷锋而举报了刘峰,因此刘峰被下放到前线,甚至生命无法得到保障。
我不知道林丁丁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我只知道她那段时间都处在一种复杂的情感中。
穗子说,何小萍本是善良的人,所以她更能识别到别人的善良。
对于刘峰被下放,何小萍因此对文工团彻底寒了心,甚至想要放弃她之前梦寐以求的上台机会。
由于她的不积极,文工团最终决定将她派到前线。宣布这个消息时,何小萍露出了微笑。
前线,与何小萍错过的,是即将要护送驼队的负责人刘峰。
后面的六分钟,是我看到过的最真实也最残酷的战斗画面。震撼人心。
同伴接连死去,生命在战争中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一颗子弹足以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伤员的车被拉回来的时候,刺鼻的味道让何小萍瞬间呕吐,护士长来看她的时候,她急忙解释自己并不是嫌弃她们。
看到这里不禁涌起一阵心酸,何小萍本出身于那样的家庭,好不容易到了新环境却又受到排挤,现在到了这里,过去的事情影响着她,早已形成了敏感的心理。
她不知道,车上仅活着的那一个人,就是她找寻已久的刘峰。
刘峰活下来了,我想,他躺在一排同伴尸体旁时,会不会想着,就这样死了也好,将生命奉献给祖国,正符合他的意愿。
一场伏击,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也夺走了刘峰的一只手臂。
一场战争,许多家庭失去了他们曾引以为豪的孩子,同时也让何小萍成为了英雄。
战争结束后,文工团解散前最后一次的演出,观众大都是前线回来的英雄。
众人看到了坐在精神科的何小萍。
何小萍本前半生都处在被人贬低的生活中,突然成了战斗英雄,重大的转变让她精神出现了问题。
后来何小萍恢复正常,我认为正是这惊鸿一舞,让她能够想起从前,变成正常人。
多年后,昔日战友各奔东西,没人会想到,街边为了一辆车而与人大打出手的,断臂的中年男人,曾是一名多么优秀的战斗英雄。
结局让我感到安慰的是,刘峰最终与何小萍相依为命,把彼此当做自己唯一的亲人。
他们始终是最珍惜也最理解对方善良的人。那是多么的可贵。
看完这部影片后的感受,与从前看完《骆驼祥子》那本书的感受有些相似。在充满着变数的人生里,无论在最好的年华里是多么的激情澎湃,最后都被残酷的社会撕扯到归于平庸。
刘峰和祥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祥子在现实的改变下,彻底的失去了自已。而刘峰不仅没有失去自我,甚至还保持着基本的初心。这一点从他给郝淑雯打借条就可以看出。
他说:和死去的弟兄们相比,怎么敢说自己过得不好呢。
我们最应珍惜的,是珍惜当下大好的年华,而不应该等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才去后悔当年没有拼尽全力的自己。
倘若现在便随波逐流,日后该如何与残酷的社会对抗。
短短一生,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趁现在。
芳华电影观后感3
我们需要被认可吗?
有段时间没去看电影了,尽管离的很近。看到第一次通知要播放《芳华》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就想去看,后来还是被工作打消了,就没去成,有点小小的后悔。这不,因加场,第二次播放信息推出来的'时候,我还是犹豫了一下,结果,没两分钟,票就要售罄,还好,最后总算是买了一张。
这部电影看下来,眼前犹如一面镜子,能看得见我过往的影子,不是一处,是整部都是。
虽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谁没有芳华过?文工团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那我们的高中,我们的大学不也是个集体,也是个小社会嘛,还有我们毕业后把青春奉献给那个让我们成长的公司,荧屏里的一幕幕,不都是我们过往的再现吗?你可能会说《芳华》的年代离我们远,远吗?根本不远。
我们生活的现在,都是过去一幕幕的重现,甚至是轮回,只是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
“他们需要被认可”是这部影片让我感受到的最为有力的呐喊,是内心的呐喊,无声胜有声,胜过舞台上她们那肢体语言及表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何小萍是文工团后来加入的战友,但她没有被得到认可。而她的舞蹈功底那可是在报道的当天就向所有人展示过的,可她后来主要做的却是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儿。
刘峰呢,这个老好人,活雷锋,在一次和队友“简单拥抱”真情流露后,却被订上“作风”的问题就这样被下放到边境了。昔日的所有功德,一下子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就是到了影片结尾,刘峰下海,被城管欺负,昔日的红军大英雄,老战士,不也是被现代人按到在地,乖乖适应“现代社会”嘛,又能怎样?他不给社会添麻烦,可社会怎能绕过他?他更没有受到认可,历史的车轮已把他的过去碾的粉碎,不留一丝痕迹。
刘峰和何小萍,其实都是那种一心只想做好自己的人。他们需要被认可,他们没有任何奢望,没有任何野心,极其简单的人,革命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让去哪里去哪里。
说到需要认可,影片中典型的一幕,何小萍在一次慰问演出时,队长找她临时替补上台,让她演A角,但她装病不想上台。被政委知情后,政委的做法却不是打击,不是当场揭穿,而是给她鼓励,给她机会,让她感受到她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事实证明,何小萍的幸福是极其容易被满足的,就是政委的几句话,她不是感受到满满的责任感,满满的力量了嘛,卖力的演好是自然而然了。
再说说,她从_前线几天几夜没合眼,尽职尽责,救下了那么多的战友。后来战争结束被称为大英雄,突如其来的荣誉她就受不了了,精神就这样受到了刺激。她默默无闻的做好自己的事儿,一直没有受到过认可,这突如其来的这个大认可,她哪能接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