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电影观后感600字(2)
无论处什么境地,期望就是一盏灯,有时它会以微弱的光明引向我们走入自由。杜方就是为了梦想奋斗了整整19年,他是无辜的被误判关进监狱,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就应拥有自由。监狱不属于他,只是现实把他捉弄。不甘于一辈子呆在监狱里,从开始就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这种想法点燃了渴望自由的心。在漫长的等待中,尽管遭到很多折磨、压迫,他没有放下,而是默默地行动着,那是走向梦想的唯一途径。他明白——并不是如瑞德所说600年后才能发生的“成功越狱”,而是在不久的将来必须会出现。入狱19年后,他‘走’出了监狱,实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重新获得了自由。
主人公杜方凭借胆略和毅力,走进了属于自己的另一端。期望始终在他奋斗历程中燃烧着,以坚毅的思想引导着。可能在他人眼中他的做法是不可思议的,但这真真切切的发生了。我们梦想有时就像其他人的眼中看杜方的想法一样,在自己的质疑中我们的理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的淡忘。这样没有了真正渴望自由的心,失去了人生奋斗的动力,那原先脑海中描绘的蓝图逐渐变模糊,直至完全消失,然后在现实中麻木,思想的自由被尘封。需要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们的心中应拥有坚定的信念,充满期望,渴求属于自己的自由。而这时自己需要的是多一点毅力,多一点自信。
中学生看的心理电影观后感600字四
每个人,都有童年,而每个人的童年,也各自不同,《浅蓝深蓝》心理电影观后感。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壶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留念;似那弯弯的小路,伴你成长。风儿不能将这温馨回忆吹飞;雨也不能将这感人旋律阻止,只有阳光将它照耀,将它保存。
片中的豆丁,是一个个性的孩子。他自信,开朗,但却有点儿骄傲,自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直到某一天,一个新来的,自称"大王"的小胖子结束了他的辉煌。他被打败了!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的离他而去。"胆小鬼",他心里寂寞,却犟着一张脸。他决心要打败那个自称"大王",横行霸道的小子。
豆丁一次又一次的反击,最后认定自己不能打败他。他对命运低下了头,对"大王"的话惟命是从。他开始消极应对现实。
因"飞机"事件,他开始重新拾回自信,朋友们也明白了各自的过错。他又向"大王"发出了挑战书。"大王"自然对这件事满不在乎,继续挖苦他。哨子再一次吹响,"大王"冲在了前面,而豆丁因为体质弱,落在了后面。正当"大王"遥遥领先,自鸣得意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冷汗直冒。他是个十足的"旱鸭子",当然,游泳对他来说就是下地狱。随后赶来的豆丁最后超过了他,赢得了胜利。
豆丁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是的,这个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人没有欠缺,那就构不成这个和谐的社会。
让我们从浅蓝玩到深蓝,从童年步入青春。回顾昨日,展望未来!
中学生看的心理电影观后感600字五
从《心灵捕手》中学到的
1、爱是深深的理解与理解。-罗杰斯
2、健康的人不会虐待他人——施虐者常常曾为受虐者。-荣格
3、两个灵魂的相遇就像两种化学物质的接触:一丁点的反应就会彻底改变它们。-荣格
4、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弗洛伊德
5、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荣格
影片中有几条线:主线是桑恩和威尔的关系,还有威尔与斯卡拉的恋情,蓝勃和威尔的关系,威尔与好友们的关系,桑恩与蓝勃的关系。
威尔,玩世不恭的少年天才,在数学方面拥有印度拉马努金般的天赋(电影《知无涯者》),聪明而帅气,喜欢自学,知识渊博,表面张扬自负内心敏感自卑,刚开始在MIT(麻省理工学院)当清洁工,每一天和狐朋狗友消磨时光,看球泡吧,打架斗殴,喝酒勾妹,卖弄才华,偷偷的在夜里解开了蓝勃教授给学生们出的难题,引起了蓝勃教授的关注,最后有伯乐注意到这匹千里马了,开始找寻威尔。
影片前段对幼儿园同学的暴打,能够感受得到威尔对童年被欺负的巨大伤痛,有力量之后的报复,幼年创伤那种能量的强度。
在法庭审判时,其中隐含了威尔的过往经历,在三个家庭中寄养,寄人篱下,都有被虐待的经历,充满暴力的青春史,利用熟知的法律条例为自己振振有词的辩护,可谓创伤累累,劣迹斑斑。最后蓝勃教授愿意为威尔保释,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参与数学研讨,一个是每周要看心理医生。威尔对于看心理医生十分排斥和抗拒,态度是嗤之以鼻。蓝勃教授说,总比待在看守所好。
影片中第一个咨询师是认知疗法的教授,被威尔看出隐藏的同性恋倾向,最后愤而离场;第二位是催眠师,被威尔假装配合戏弄。影片中蓝勃教授说在找桑恩之前总共找过五位咨询师,估计下场都差不多,威尔能从细微的线索里找到咨询师的漏洞(著作、神态、表情等),如同一个心灵捕手一样,捕捉到咨询师的漏洞与保密,从而挫败和打击咨询师。透过前两位咨询师的咨询方式和过程能够看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隔离的,都是针对问题入手,采取理性教育和催眠的方式,没有走进来访者的内心,无法构成交流,只是就问题在解决问题,获得不了来访者的信任和认同,打不开对方的心,使得咨询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并且无法忍受挫败,在威尔的挑衅下原形毕露,为之后威尔和桑恩的第一次咨询关系埋下伏笔。
中学生心理电影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