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
而祁同伟的回答问题在于,其身居高位,却不能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以一个党员干部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格局不高,极其现实,“社会即丛林,我即为野兽”,所以祁同伟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也不足为怪。
当然,同样的问题如果你问孙连成,他很可能回答“我们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这样的孙连成不会腐败,但消极的思想态度会导致其惰政,后来安排他到青少年宫去和小盆宇们看星星也是典型的知人善用了。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回答也不同,但每个人的回答都彰显了其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603412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4
毫无征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成为时下全民热评的主题。一部电视剧再次带动了全社会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也提醒我们党的反腐决心是坚韧不拔的。
这部主旋律的电视剧打破以往反腐剧的壁垒,还原真实的社会政治生态,从中看出了我党在反腐倡廉中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决心和情怀。《人民的名义》中的腐败事件、人物取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案例,透过文学艺术创作塑造一个个有血有肉、非脸谱化的贪官形象,揭示了官场权力运作中的某些畸态。比如剧中戏剧化的场景生动揭示了某部委项目处处长表面上两袖清风,实质上却贪腐2.3亿多元现金的“小官巨腐”和副市长外逃国外在酒吧、餐厅打扫卫生的“两面”人生,既令人触目惊心,更让人印象深刻。
“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而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众所周知,我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个性是十八大以来,一向将反腐工作当成凝聚民心、兴国兴党的头等大事来抓,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构成。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作风建设永久在路上。反腐败、正作风还远未到“松松劲、歇歇脚”的程度,“不敢腐”在上层已见成效,但在一些地方还或多或少受惯性影响。剧中其中一句对话对当下很有好处——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但是最缺的,就是忠诚的人。何为忠诚心在正中,不存邪念,是为“忠”;言而能成,没有虚假,则为“诚”。党员干部不妨把《人民的民义》“对号入座”,贪官、清官、诤官、佞官等形形色色的领导干部,在这部剧中都能够找到原型,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身在剧中”,看看自己到底是祁同伟、丁义珍还是陈岩石,好好自省。
正心修身,常思贪欲之害、坚守为官之本,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中始终持续清醒。就像陈岩石的那句台词:“什么叫技高一筹,心里有老百姓,你就技高一筹。”
#668454党员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
《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普通观众的期盼,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证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人民的名义观看感悟相关文章:
★ 《余庆年》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