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雄电影观后感600字
我们要向身边的英模学习,学习他们心中有党,忠诚为民的信条;学习他们不畏困难,奋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英雄电影观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英雄电影观后感600字1
对于《英雄》这部电影,我想开门见山的说:好,但只差一点!
先说几句谦虚的话,本人不是电影的内行,对于影片的什么拍摄呀、服装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这些方面丢人了。
——好!好在哪里,我有这样一个理由。
有句话叫:作品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还有句话说:作者已死,读者万岁。我在这里也想发扬一下这样的“精神”,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表面看来,这部电影好象是部现代人理念里的“刺客列传”,在我这看则不竟然。以我个人的看法,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个符号,导演是借了这个符号在给另一批人做传。
真正的“英雄”是谁?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怀天下者乃真英雄!
那谁又真正做到了心怀天下呢?翻翻中国的历史,把天下怀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样的只有一个群体——知识份子阶层!
对!在我眼里,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张导演借“侠”为中国的知识份子做了个很悲剧的传!中国有句老话:侠以武乱法,儒以文干政。
在该片中武侠符号后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说的知识份子阶层。心怀天下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份子阶层的一个共性,远的不说,近代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出自这个阶层。康梁变法、科学救国、甚至后来的两弹一星等等,多少知识分子把捐弃个人做为代价换来一个心怀天下的美名!个人在天下的眼里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识分子个人的眼里也是渺小的,为了天下,个人是最不足惜的。
当然,中国还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是不是按这个前提推理,匹夫们也是英雄了呢?
我想先阐述一下我的对匹夫的个人理解。大体上说人分这几类:当权者、无知匹夫和知识分子。我节外生枝的说明一下,三者之间可以不是截然对立,当权者可以下台成匹夫或是知识分子、匹夫也可以混进知识分子和当权者的队伍。
匹夫即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无辜而且总是被践踏的人。这些人是兴亡的主体,但对兴亡无责。当权者弄天下,也对天下兴亡不感兴趣。惟有知识分子这个“不识时务”的群体对天下的兴亡念念不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绝对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真匹夫!
能为知识分子做传做的这么好、挖掘的这么深的影片我觉得是好影片、至少是个我这样的人看的比较顺眼的影片。
可是,就象我题目说的那样——好,但只差一点!差哪一点呢?
个人以为,学学影片中的台词,它高“看”了一个人——秦王!
如果,影片老老实实的写出秦王这两个字,它就一点都不差了。可是,它画蛇添足的给王字加了个点:王成了主。差就差在这一点上了!
又回到我刚才说过的那句话上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为责,义务也!政治课本上早就说过,有权就有责,那反过来有责就意味着有权,至少是“应该”有权。
假设一下,“匹夫有责”这句话要是正确的话。那么,匹夫有了责也就应该有权,而“责”是天下这么大的责,那“权”也应该是天下这么大权。
汉字造的非常漂亮,一个“王”字、一个“主”字,不少就差一点。正常的逻辑是,循序渐进,那就先王而后主。如果不能王,当然就没有办法主了。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王
《庄子.杂篇》第一论“庚桑楚”里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天下乱,因为谁?不单因为有桀、有纣这样的暴君、也是因为有秦皇、汉武和“鸟生鱼汤”!
我想把这个观点再推大一点,天下乱,除了权者弄权而坏天下之和谐,更因为人人都想成为“主”。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人人都想通过先“王”的方法而后“主”,天下人心乱、则天下自然就乱。
——所以乱在何处,乱在人心!
前面我提到过,张导演为知识分子的悲剧作传,让我觉得顺眼,现在我要解释这句话中的另外两个字——悲剧。
知识分子们傻傻的为天下匹夫舍生取义,希望能够平“兼济天下”、“平天下”,可是,他们轻信了弄权的王、怜悯着想通过先王而后主的乱之源头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辕北辙、轻生取义,可怜又可笑,当悲剧二字无愧!
所以说《英雄》好,但只差一点!
——最后说一句,行文混乱希望大家谅解!
英雄电影观后感600字2
看过《英雄》这部国产大片之后,对我的人生追求影响很大。该片故事情节虽不复杂, 但是哲理却异常深刻。编导的创作意图很鲜明,他将“无名”与“英雄”连结在一起,将 “拼搏”与“放弃”统一起来。在这部影片中,对立的两极就这样转化着。尤其是“无名” 在即将取得成功时选择了放弃,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啊!要经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能做到啊!“无名”的这种举动真的值得称赞、值得人们仿效的吗?编导将这样一个难题推向了社会。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这个严肃的话题。是自从看了这部影片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无名”之路。于是我依然改变了一生的追求,选择了“无名”之路。
记得年青时我曾发誓:一定要向马克思那样,为撰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奋勇拼搏。规划好的四卷本《公有制》,将是一部百万字的宏伟巨著。从此,一个梦、出书的梦就始终伴随着我成长。省吃俭用,攒钱出书,看书作摘记,分析各种观点,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个梦中。20多年的业余创作生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最后终于以牺牲个人的物质利益为代价换来了专职创作的外部环境。在我顺利地为撰写《公有制理论发展史》铺平道路的时候,一部《英雄》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人生,使我认定了“无名”之路。
我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是无名之人,应该走无名之路。
《公有制》理论基础已经奠定了。回顾无名者走出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艰辛。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面对眼前微薄的退养费,我们只有学会放弃,才能符合“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人啊,不能跟命斗。多少年来,反潮流的性格铸就了《公有制》理论基础的诞生。然而,提倡市场经济的政治家们谁肯用自己的薪金、稿酬来换取“无名”的劳动果实
呢? 推销难啊!没有迎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产品,谁肯买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几千年的封建旧习是很难改变的。《英雄》里的无名选择了放弃,现实中的无名在历经坎坷之后,也将选择放弃。绝不能在创新的征途上做唐吉歌德式的人物,与大风车做无谓的搏斗了。应该采取更加务实的战略,在善于发挥自己长处的哲学领域掀起批判的高潮。
可惜吗?后悔吗?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举世瞩目的雕塑艺术品——维纳斯像,就是因为没有了双臂,才给人以无穷的魅力;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因为以未完成体形式留给了后代,才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这样想来,我的心理顿时感到平衡了。
作为一个无名之人,当我在追寻一个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之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学会放弃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现实中,一些名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攻克了“1+2”,但是,陈景润始终没有放弃,继续拼搏的结果使他后20年的生命历程便不再辉煌灿烂;华罗庚晚年正是放弃了纯数学理论的研究,转入到应用数学领域,从而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由此看来,学会放弃,也是需要懂得辩证法的道理。这里,进与退,拼搏与放弃,也是对立统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勇于放弃,就是最明智的选择。这里没有绝对分明的、一成不变的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没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记录下来;把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留给后人,这便是明智的选择。这样
说来,无名选择了放弃乃是英雄的壮举。
《英雄》这部影片,除了具有宏大的场面和震撼力极强的音响效果外,众多名演员的加盟也为该影片增添了市场的卖点。然而这些在我看来,还只是一些肤浅的表面现象,它的内在价值便是编导通过该片向人们推销一种理念、一种人生、一种哲理、一种现实。我不知道这些名演员在选择加入这部大片时有何感想。但是,从陈道明那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从无名的“十步一杀”中我仿佛感受到取得成功的巨大诱惑力。然而,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间,飞跃出现了,质变产生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竟然出现了换位。拼搏多年的无名将那心中的希望化为泡影,将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拱手让给了别人,最终以“放弃”结束了英雄的壮举。
我真不知道编导在把什么理念灌输给人们,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是秦始皇还是无名刺客?坚持不懈、努力拼搏是一种英雄本色,相反的做法,放弃即将到手的成功难道也是英雄的壮举?当《英雄》的编导将辩证思维逻辑展现给人们时,他一改传统的写实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