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观后感 > 观后感500字 >

生门电影观后感500字最新(10篇)(2)

泽璇分享

早产的孩子最后还是走了,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这个对他并不友好的世界。我在想,如果孩子家人都坚持,或许孩子还有救。如果孩子的父母都爱着孩子,不舍得孩子受一点点罪,或许这孩子还有活下去的动力。或许,一切都是或许。

我们创造着世界经济的奇迹,见证者中国梦的崛起,却每每在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问题上栽跟头。影片中本该骄傲的父母,却在世俗、经济压力,医疗资源分配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上苦苦挣扎,甚至丧失尊严,这才是让我们痛心疾首的地方。

影片《生门》让我们见证了母亲的伟大,也见证了武汉中南医院医生护士的责任心和努力。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应该是平等的,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请把生育权交还给产妇自己,不要用封建思想来束缚,更不要因为缺钱而抹杀。

最后再说一句,有钱真好,有的罪不必受,有的苦不必吃。

生门电影观后感500字最新篇7

生孩子,可能是一个家庭一生中最喜悦的时刻,也可能会把一对母子送到鬼门关前。对于前者,我们身边看到的太多,而对于后者,我们知之甚少或者选择避而不谈。导演陈为军在纪实电影《生门》中,把镜头对准了中南医院的产房,用700多天的时间,真实记录下4位孕妇艰难诞下新生命的过程,让我们直面生产背后的故事。

电影《生门》选择的四个家庭都是早产儿,这就注定了这部电影会格外揪心。像“定时炸弹”一样的高风险妊娠、手术室里命悬一线的抢救、尚未足月前途未卜的小生命……四个家庭的命运像过山车一样,看得人心惊肉跳。这里有身无分文,却需要5万块钱拯救一大两小三条生命的丈夫;有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却在医生的坚持下顽强求生的胎儿;有心脏两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的孕妇;有冒着生命危险怀上第三胎,非要生一个儿子不可的农村妈妈;还有“拆弹部队”首领——妇科主治大夫李家福的一次次力挽狂澜。

最让观众揪心的大概就是那对来自大别山区的双胞胎父母,因为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万元的手术费用让山里的汉子抹起了眼泪。就连医生都曾劝他斟酌,毕竟即使手术成功,一个早产儿的救护费用也要在十万以上,更何况是双胞胎。但父亲始终坚持,大人小孩都要保,最终他借遍全村,几百、几千地凑齐了手术费,甚至还借下2万元高利贷。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手足情深、邻里互助,质朴的山里人再穷也为救人伸出援手;我们也看到了医者仁心,大夫想方设法为患者省钱;导演也借村民之口对农村医保制度、贷款制度提出了质疑:在生命面前,制度可否有通融的余地?

电影里更具争议的是一位想要让妻子引产的年轻丈夫。因为孩子被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父亲难以承受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后果,更担心人财两空,坚决要求医生引产,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后迟迟不愿意交钱抢救。但产科、儿科的医生们却站在人性和法理的角度,坚持认为要给孩子一次机会,毕竟这是一个生命,还有可能是一个健康的生命。置身事外,很多观众可能会质疑这个父亲,如此狠心地要放弃自己的亲生孩子;但倘若换位思考,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一生的痛苦,以及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灾难,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承受之重。关于生命的抉择,如此痛苦,却又无法回避,这样的故事编剧编不出来,却被镜头真切地记录下来。

电影的最后,画外音问小男孩,“你是从哪里来的?”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回答:“我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很多子女可能并不知道,妈妈在生下自己的那一刻,经历了怎样的痛不欲生和惊心动魄。难怪有位男观众说,看完电影,他第一时间想给妈妈打个电话,问一问自己出生那天发生在产房里的故事。

生门电影观后感500字最新篇8

12月16日电影贺岁黄金档,张艺谋的《长城》被视为最大体量的电影,敢于与《长城》同日上映的影片,有葛优、章子怡以及一大批明星领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有欧豪等小鲜肉主演的《少年》,还有一部影片,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明星的《生门》。通过前期看片可以确定的是,《生门》在剧本故事方面,将秒杀上述三部影片,作为纪实电影的《生门》的每一个故事细节,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编剧无法编出来的。现实比电影精彩一百倍,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部影片身上。

什么叫“生门”?一个生命诞生的全部环节,家属的纠结感,从产科医生到产科护士奔跑的脚步,从产妇的父兄亲属到每一张真切的人民币,也包括每一台抢救手术的关键时刻以及分娩室内外的人情冷暖。《生门》用了三年时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取得了四十位产妇及其家人的授权,采用镜头直击的手法,最后选择编辑了其中四位早产产妇在医院里里外外的故事。没有明星,没有既成剧本,没有大投资,全是对于一个生命从哪里来和怎样来的关注,也即一个小生命在未出生前和其周遭环境的关系,包括了其家庭,辗转经过的医院,在生产过程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惊险,还在娘胎里时外面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院的治病机制。

作为一个年看片超过100部的电影专业记者,作为一个在产房外焦灼过的父亲,我上一次为一部电影流泪还是六年前。那是在唐山市体育中心潮湿的草地上,我一边看着《唐山大地震》电影,一边把电脑放在腿上泪流满面地书写。看《唐山大地震》之流泪,是为了生命的逝去和艰难成长。

看《生门》,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体验。

男婴成功产出,产妇夏锦菊遭遇血崩,失血近两万毫升,相当于身体里的血换了好几遍,唯一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产妇却执意保留。为此,全体医护人员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子宫保卫战……

另一个产妇,中央型前置胎盘,双胎、重症糖尿病,保大人还是保小孩?铁汉柔情,泪洒病房。医生、病友、家人、朋友,筹款借贷的生死时速。

生男还是生女?为了生一个男孩,产妇曾宪春怀了第三胎。妊娠晚期,子宫穿透,命悬一线。赌命怀胎,换来丈夫的忏悔和全家的热泪……

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多了去了,《生门》真实而残酷,但不乏轻松幽默。现实中被称为“中南一把刀”的中南医院产科主任李家福,是个充满魅力的人,有病人问,“李主任你哪天休息啊?”他幽默地说,“我休息日是32号!”早早地赶到办公室里,他也会拿起喷水壶,为他那早已枯掉的绿植喷喷水,引来观众一阵善意的笑声。有记者采访李家福,问他是否去看电影《生门》,他说,看电影要两个小时,够我抢救一个小生命了。没有救死扶伤的豪言,那是儒雅的医者父母心。

看《生门》的感受是复杂的,一会儿紧张地抓住影院座椅的扶手,为命悬一线的人操心;一会儿泪流满面,为生命的到来,为生命之艰难。还好,最后流完所有的泪,你感觉自己像被洗礼了一遍。你想打个电话给妈妈,感谢她带你到这个世界,你想轻松地感慨,“你好,生命!”

生门电影观后感500字最新篇9

10月24日,纪录片《生门》在北京举行了看片及映后研讨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卫、赵军等专家到场。诸多业内人士都对这部讲述生育问题的影片纷纷表达了高度赞扬,认为该片在当今商业片潮流中独树一帜,是能够“让以后的人知道这个时代人民面临的痛苦”的影片。据悉,该片已经定档12月,挤进了贺岁档。

《生门》由陈为军执导,耗时365天双机位跟踪拍摄,从40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中选取了4个作为代表。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过故事性较强,主要讲述了这4位遭遇极端情况的产妇及其家人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考验。所谓极端情况,就是生活中不算常见的病例,比如“中央型前置胎盘”的孕妇,还患有糖尿病,而且怀了双胞胎,随时都会大出血,需要5万元的手术费,但孕妇并没有医保、只有5千块钱,诸多问题接踵而来。此外,还有患有妊娠高血压、孕龄28周孩子却没有胎动的孕妇,以及手术中血崩需切除子宫的孕妇等等,在手术室里的真实情节看得人触目惊心。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展现普通医疗过程的影片,手术只是个引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表示,开篇的那场手术带来的震撼难以比喻,“把人的生死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才开始展现经济、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后面的问题,都是直指人心的,不少专家都表示,这部影片含义颇深,能够引人深思。

生门电影观后感500字最新篇10

12月8日,纪实电影《生门》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观影暨主创见面会,该片导演陈为军和制片人戴年文、剪辑师萧汝冠、《生门》主题曲演唱者金志文、片尾曲演唱者侃侃等主创悉数到场,和传媒大学的莘莘学子进行了深入交流。

虽然时值寒冬,但中国传媒大学可容纳1500人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现场的观影气氛真诚而炽烈。而影片所蕴含的充满张力的情感冲突与碰撞,新生命诞生的真实画面以及背后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和人文关怀等内容,也使到场师生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观影结束后现场响起悠扬的音乐,侃侃带来的一曲《时光回》让还沉浸在影片中传媒千人报告厅再次陷入沉默,“多希望时光回、回到童年……”正如歌中所唱,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对面对“生”的那最初的疼痛,内心都是久久被震撼和不能平静的。

《生门》由著名导演陈为军执导,它聚焦四位产妇及其家庭的故事,直面人类“诞生”问题并将其以最直观的镜头语言呈现在大荧幕上。其中有着生与死的挣扎、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碰撞,而这一切都随着一个新生命即将诞生而展开。《生门》除了展现了高危生产救治过程之外,更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等复杂问题进行了直观呈现,无论是母亲奋不顾身的大爱,还是亲朋万众一心的爱心接力、医护群体的真情与奉献,都在全力为新生命打开一扇“生门”。

手里只有5000块钱,却需要5万块钱拯救一大两小三条生命的丈夫;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却在医生的坚持下顽强寻觅着生之道路的胎儿;心脏两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难以实现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的孕妇……这些精彩的剧情深深地吸引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们,他们在观影时精神高度集中,不仅没有人中途离场,更是全情投入到剧情中去。不时有观众因主人公的选择发出低声叹息,有的女生甚至全程低声抽噎。而当剧情偶有转折时,不少观众依然湿润着眼眶也会发出轻轻的笑声。观影结束后,导演陈为军等主创走到台前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不少学生对于剧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大家普遍反映,影片的震撼不仅仅是画面中的真实记录,更是在与“生”相关的一些系列问题,让每一个为人子女者感知到“生”的伟大。相信会这部影片会改变很多人的想法,特别是对“母亲”一词有了重新认知!

《生门》的导演陈为军,从1994年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他的作品,如《好死不如赖活着》、《请为我投票》等曾多次获得国际大奖。陈为军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他在两年多时间中取得了四十位孕妇和她们家人的授权,进行了跟踪拍摄,最终选取了四个产妇故事,并将之搬上银幕。关于影片的创作,为什么选择纪实的拍摄方式,陈为军表示“一切真实中的人、事都是秒杀艺术在创作的,纪实类影片不等于沉闷的代名词,一个故事就应该让买菜的、大学教授、白人、黑人都能看的懂,我的影片风格就是这样——有笑也有泪。” 现场一位医生也情绪颇为激动的对陈导及其团队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她表示“影片不仅让他作为医生感触颇深,同时作为患者她也觉得感同身受,非常感谢陈导将这些拍成影片”。影片主题曲演唱者、著名音乐人金志文则表示“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其实参与歌曲创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疑问,但在观影过后都迎刃而解了。我的妻子也到了现场,她从头哭到尾,因为我陪她经历过生育的整个过程,观看影片对我们的巨大震撼,真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受。“

影片的制片人戴年文则从影片的命名出发为传媒师生解读道“《生门》这个词来自道德经,万事万物的规律其实都如同孕妇孕育生命一样,需要爱来哺育,我们希在这个名字中融入温度和感情,让大众理解和感受万事万物与生相通的点。“同时,他向观众提问“观影后有多少人想给母亲打个电话呢?”千人厅内几乎每个人都举起了手,现场一位学生也真的拨通了母亲的电话,一句“妈妈,我爱你”虽然简单却是最真实且真挚的语言。

此外,在视觉和心灵双重震撼中,现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还掀起了微博话题互动,不少师生通过微博发表看法,有人说“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泪点也看到了笑点,唯独没有看到槽点。”有人则身体力行表示“看完就打电话给老妈说了电影的故事,第一次问了自己出生时候的事情。”导演、嘉宾和观众关于“生”的多角度讨论也让观影会的气氛达到高潮。

《生门》已定档12月16日,将与《长城》、《罗曼蒂克消亡史》等商业大片同期上映。作为一部中小成本影片,《生门》既没有明星、也没有特效,有的是对于一个生命从哪里来和怎样来的全情关注,是摄制组700多天的多机位跟踪拍摄,是导演陈为军及背后的出品方——北京中视文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全力付出,是不畏万难对“生”的意义执着追求的探索精神!正是这种对“生”的执着成就了影片。

这种执着也打动了很多业内人士,近日,有“中国电影发行三剑客”之称的高军、吴鹤沪、赵军就主动发声,为该片保驾护航。他们发表了名为“聪明绝顶三剑客”为中国电影找《生门》的文章,倡议借助中国院线做一次实验,实行全国百场放映,让观众先观影再付费的测试,如果观众不满意可以不付钱。“三剑客”坦言:“我们曾经见证,中国院线有着全力支持优秀国产电影的光辉传统,有过给予优秀国产电影支持的成功案例,更有成功支持优秀国产电影的资源与实力。”而众多电影人的合力,也将为优秀国产电影的未来照亮“生门”。

据悉,《生门》将于12月16日登陆全国大银幕,在这个冬天用“疼痛”与“温情”与您共诉生命赞歌,正如影片开场引用的泰戈尔诗句:“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她”。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1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