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电视剧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苏东坡电视剧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苏东坡电视剧观后感1
俗话说,人间不如意十之_九。对待生活乐观向上,对待工作积极作为,不为别的,只为心安。
最近看了《苏东坡》纪录片,感慨颇深。在中国众多的文人里,苏东坡的诗与词,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很多人的最爱。看到月亮,你会情不自禁吟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练习书法,他的《寒食帖》又堪称精品;提到美食,又会让人想起令人垂涎三尺的“东坡肉”。可以说,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让后人念念不忘,提到他,嘴角露出敬意微笑的一个人。
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一度被贬至杭州、黄州、惠州,乃至儋州,可每到一处,苏东坡心怀天下苍生,用心造福一方。比如,清淤西湖,筑建苏堤。东坡饼、东坡笠,都因苏东坡而变得更有韵味。
诗人余光中说:“如想要选择一个人一同旅行,他不选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不选杜甫,因为他太悲苦。苏东坡倒是一个值得同行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有趣味的人。”这或许,就是无数人喜爱苏东坡的原因了。千年之后,人们喜爱他,相信,再过千年,他依然魅力依旧。
苏东坡电视剧观后感2
应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出新意的。故事就是这么些个故事,历史早已经是既定事实,尤其是苏轼,声名远扬,要把他的事迹拍的好,让大家即使知道也依然想看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认为,这种记录片的重点不是内容上,而是如何通过拍摄呈现出苏轼的精神以及风骨,所谓画猫画虎难画骨,风韵神情,才是真正难拍摄的的地方。
本篇用了故事的形式将苏轼的一生讲述出来,在拍摄手法上也是浓浓的中国风。苏轼被捕入狱前景悲凉,一排房檐下雨水拍打着地面,后来一直到冬天,皑皑白雪已经深深的覆盖那肃穆红墙青砖黛瓦,远处唯有一株寒梅迎风绽放,这种感觉怕是让人夏天也觉得冷吧。苏轼游赤壁,清风朗月,水光粼粼,一行人与竹筏中静坐,面前有美酒,身旁有知音,耳畔有萧声,还有一船夫默默划舟于水上,这场景,任谁看了恐怕也想加入其中吧。
宋词本就不同于唐诗给人的感觉,且宋朝也不同与唐朝的开放,宋朝儒雅,宋词更是让人品评时美到骨子里,所以这类型纪录片非得用无数场景做形容词来描述这一场精彩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在美术设计上完全达到了此种境界,而且展现出了苏轼的旷达之情,让人在了解苏轼之时也有一场美的享受。
苏东坡电视剧观后感3
追了半个月的《苏东坡》,昨晚看完了。这无疑是部成功的历史剧。以苏轼为线索,使观众明白宋朝的兴盛衰亡原因。君主远小人而近贤臣,则国盛,反之,则国衰。
虽然本剧为了体现苏轼的文学才能和政治之道,把其他同期的政治文人反面性格描述得比较过头,可是我还是喜欢上了这部剧,并且一看就断不了。当苏轼闭眼老去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当时的百姓一样沉重。苏轼离世了,去天上继续做他的文曲星了;大宋少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好官,世界少了一位诗文书画皆精的大才子。悲伤的同时,我又为他终于摆脱人世间的疾苦开心,他终于不用受制于人,劳苦奔波于世。
原本对苏轼也就《水调歌头》,《赤壁赋》的印象,现在真的从心底里喜欢这个爱国爱民,为人正直的.东坡先生。他不畏强权,敢于直面圣上,击鼓为民请命;他不怕降罪,开粮仓,解民缺粮之困;他勘察地情,挖井引水,解人民饮咸水之苦……这样的事太多了,我腹中墨水毕竟远远比不上这位东坡先生,不知该如何去表述了。
通常观后感,应该有对自己生活的思考,我这里也来说下。像我这样的弱小女子,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小事,关于天下,我既没有什么发言权,也不甚关注;说到自己,与苏轼一比,简直无地自容。遇到客户催单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心里团团转,若更悲剧者,发货方无法准时发货,我便恨不得能到工厂,逼他给我变出货来。如果像我这样,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欢,那苏轼这一生可就有得罪受。但他没有,并且,每贬至新处,总能做些政绩来,他做事从不为取悦领导阶级,只一心为着百姓,我想这就是他总是“贬不败”的原因吧。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如何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这是值得我一生探索的事。我要好好向东坡先生学习!
苏东坡电视剧观后感4
自从上周看了那篇关于苏轼的文章,对苏轼很感兴趣,希望哪天国内拍一部连续剧,让大家更了解这个奇才古人。一位朋友说,三年前早已有电视剧《苏东坡》。
看这种剧,就像看书,看历史,没有惊心动魄,只有愤慨遗憾。关于苏轼,我不想说太多,自古以来多少文人著书立说,熟背吟诵他的诗。我对诗词一窍不通,根本没有资格对伟人加以评说。我只想说的是,如果苏轼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运也不可能比他所经受的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