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逃出生天个人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逃出生天个人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逃出生天个人观后感1
本片主要讲述了在当今高楼密起的社会,发生了一起人为疏忽而引起的大火。作为主人翁的阿强、思乐在接触到亲人大军的工作方式之后,先是埋怨、不解。后来慢慢被其精神所感,冰释前嫌,合力逃出生天的故事。故事由阿强做消防员经历的感叹开始:“意外不等人,时刻都要准备做到最好。”一场大火生死考验下的众生百态开始上演。
一生心血、难割舍
由金巧巧饰演的油漆店老板娘,在火起时不甘心一腔心血付诸一炬,企图抢救。结果,在火势加大的情况下,失去了伴侣。虽然最后找到了其女儿,但其结尾怎不令人叹息?
挽救损失,人之常情。当一个人辛辛苦苦打拼了半辈子,好容易有了自己一份基业,有美好未来憧憬之时,却有人要夺去你的一切。是人,总要奋起反抗一把。这样的`事情电视新闻已经报道了太多。逃出火场却折回,原因不是拯救亲人,而是钱财。当然,如果你是周大福的老板,你自然不用这么做,因为真金不怕火炼嘛!损失不会太大。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是以此谋生,一场灾难,就会让你重归于零。不过,若你觉得重头开始的艰辛让你没勇气活下去的话,请想一想,你的亲人没有你,他们怎样活?
角色互换,将心比心
镜头1:“阿强,你帮我照顾思乐,我这里有许多伤者需要救援,晚点到你那边。”
镜头2:大军与钻石加工坊杀人者共陷险境,“我把绳子扔给你,你要接住,然后抓紧绳子,我拉你上来。”
镜头3:漆黑、空洞的电梯槽内、沉重的电梯厢下方。为了所有人的一线生机,大军承担断缆、使电梯下降的任务。面对妻子来自对讲机的急切询问,报以无声的回答……
这三个片段,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内心感到非常矛盾,但又非常钦佩大军的胸襟。在生死关头,还处处想着他人。而他的这种觉悟,早在四年前与舅舅的交谈,表述自己立场时就已表现出来。可能你会说,这是他的职责,是他应尽的义务。但我觉得,大军做的一切,已经超出他的职责范围。他本可不去理会财迷心智的杀人犯,自己脱身;本可撤离火场,等待增援,却冒险处理化学品……
再者说,这场大火的始作俑者:冷气维修工、私藏化学品的租户,又尽到了他们的义务?一场滔天大火的扑灭,是多少消防战士用血、用汗泼熄的。一人的过错,要用一帮人的付出来补救。工资相差无几,不同工作环境的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让多点时间属于消防员自己。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越来越密不可分。高楼的林立,科技的覆盖已将我们牢牢绑在一起。个人的独立已不可能,有如剧里的结尾,众人在获救后,直至看见漂流而出防火盔的主人也安全逃出后,才真正展露出重生的喜悦。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请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消防意识。
电影逃出生天个人观后感2
将人置身于灾难之中,然后进行营救,具备戏份的先天性紧张、激烈。这种营救戏的看点则在于正反两方面实打实的较量。人与人对抗的营救战,如《拯救大兵瑞恩》、《逃离德黑兰》等等,都是于感官刺激上非常耀眼的。当然,也存在人与自然的营救战,如《泰坦尼克号》。这些电影,以人的死亡为达摩克利斯之剑,通过环环相扣的环节来展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从电影的可视性而言,这一类型的片子,拥有便利的先决条件。
如果说《泰坦尼克号》是以水葬的方式展示人性在死亡面前的恐怖、挣扎与超越的话,那刘青云、古天乐主演的这部电影《逃出生天》无疑是以火葬的方式承接了一个古老的电影命题。这一类型的电影,首先必须要以场面戏来还原灾难现场,通过高度地还原来展示恐怖,最终通过恐怖的死亡意识来唤醒人在生命面前的高贵品质。
在电影的场面设计与特效制作上,《逃出生天》稳扎稳打,大有逼平好莱坞同等制作经费电影的趋势。对烈火场面的还原,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影迷造成窒息感。水葬悲情,火葬同样虐心。该片的最大看点便是带领影院观众进入一个烈火逃生的真实世界,虽然这个世界是以展示消防员的高大全形象为主旋律特色呈现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成为中国至今为止最优秀的特效电影之一的影史地位了。
为配合紧张刺激的场面戏份更好的存在,《逃出生天》剧情在人物性格的设定上遵循了每个出场人物都带有自身特点与性格弱点的创造模式。夫妻矛盾、兄弟矛盾、金钱矛盾、利己主义的矛盾冲突等,在这场火灾中,集中于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内呈现。在死亡面前,没有超越金钱主义、利己主义的,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向前发展,同时也造就了无法逃脱死亡的悲剧命运。
电影《逃出生天》在处理反面人物的结局命运的'手法上,简练干脆,不拖泥带水。偷钻石且想着先人一步逃生的两兄弟,一个高空坠落,一个葬身火海,免于“逃生后被绳之以法”的俗套剧情。冥冥中自有惩戒的启示意义,未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影像学展现。
在正面人物的性格冲突中,夫妻矛盾和兄弟矛盾,显然让位于生存对抗死亡的矛盾。刘青云饰演的消防员角色,以个人的牺牲主义换来全体的逃离火海,我们可以苛责主旋律对高大全形象的热衷,但也不能忽略作为个人生命在死亡面前升起的侠义之心。这种牺牲精神,带来整部电影对火葬的超越,与水葬的“泰坦尼克”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泰坦尼克号》最终以死亡结束,用爱情来实现了生死之间的终极界限,而《逃出生天》则以未死来实现一种求生意志的坚定信念,缺少超越,但多了几分对观众在火灾面前被虐内心的抚慰。该部电影,人物性格的张力虽然不如《泰坦尼克号》,但也基本完成了对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快速描摹,且应用让观众目不暇接的灾难转场,来很好地提升了平均成绩。
灾难面前,自然会反思人性,但同时也会升起人对自身创造的科学技术的一种别味警惕。泰坦尼克号因其大而亡命深海,《逃出生天》的高楼也是因其高,而很难实现救援。该部电影,借用刘青云饰演的消防员之口,说出“楼越盖越高,救援越来越难,总得有人种地,总得有人救援”的反思之语,算是很好地继承了这种对科技的反思精神。
有场面,有人性,有反思,《逃出生天》给中国的灾难电影带来一个好的开局。
电影逃出生天个人观后感3
刘青云的提干或者古天乐的转业,都有些刻意为之,作为一部灾难片,观众更想从影片的开始就能看到引爆全场的惊险刺激,这种日常,相对于期盼确实有些落差。那就等吧,谁明白这一等,就是四年。再出场,人和事儿还是一样的磨叽,刘青云和李心洁因为去医院做怀孕检查,来来回回絮叨了整整一路。这一路,古天乐早已经从一个消防警成了身价十亿的消防警报器械公司的老板,但兄弟陌路,已物是人非了。
好在关系还在,那是血缘的一部分,抛不掉也躲不开,大哥刘青云对规则的坚守与弟弟古天乐对未竟的不甘也还在,兄弟二人在各自的轨道中运行,互不理解,所以古天乐会拒绝大嫂要和大哥探访的热情,是因为他也在等,等一个务必应对的理由。我欣赏兄弟两人对自我情感的忠诚。
直到修理工的一个烟头落地。
就像影片对人物关系与事故发生的铺垫一样,灾难并不是一撮而就的,是层层累积的,从空调机房的燃烧到地下仓库的爆炸,从医院的受伤人群到防火层的化学药品,从公司塌陷的地板到水温渐渐升高的电梯井,灾难由量变到质变,3D画面也由景别的纵深转向灾难的核心,有了层次和热度,火焰席卷,爆炸轰鸣,把主角的退路一点点封死斩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