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电影片段观后感
有一种亲情叫做承担,有一种梦想叫做延续,有一种坚守叫做选择。由杜家毅导演、张书豪主演的电影《转山》向你深情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骑车从丽江到拉萨的追梦之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转山电影片段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转山电影片段观后感1
“大四结束那年,哥哥去世了,一切来得太突然,对死亡、对失去亲人,我一直都没有概念,那之后的日子很难受,很难受,我想逃离,但又不知道该去哪儿,直到在哥的告别仪式上,我发现他的骑行日记,那是他计划很久但一直来不及出发的旅途……”影片主人公张书豪真诚感人的内心独白拉开了这次转山之旅的序幕,向你诠释着那段路途蕴涵的特殊意义。
一条坎坷的滇藏线,十一个海拔上千的地点,不期而遇的艰险,张书豪不顾恋人的反对和旁人的劝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路。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他坚定执著,无怨无悔。一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被人欺骗,高山缺氧,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这一切的一切几乎摧毁了这个年轻人永不回头的信念。庆幸的是,他遇到了好心大叔李晓川,纯朴善良的滇藏人,李晓川帮助他、陪伴他,滇藏人民热情款待他、为他祈祷平安……这些再次点燃了他最初的激情,给了他支撑下去的力量。但命运总是让人始料未及,骑行中的一次意外事故,致使好友李晓川高位截瘫,惨重的代价让张书豪感到无助与彷徨,他一遍遍拷问自己:“我真的该来吗?我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吗?”漫漫长夜,凄冷的风却给不了所谓的答案,只有独自忍受无边的孤独与恐惧,即使痛苦,也要坚持。
荒芜人烟的高原,无数次的打击和折磨,不得不去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好几次都使他陷入回忆的煎熬。“我一定要帮你把路走完”,这句誓言回荡在高山雪原之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张书豪用二十八天的时间做到了。“因为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要走出去,路上的味道,我永远都不会遗忘。”好友李晓川在信中表达了他的'心声,对于张书豪来说,旅途就这样结束了,而李晓川的话却是这段旅途最好的馈赠,也是送给他最值得珍惜的礼物。
二十八天,在时光的洪流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却让脆弱不堪的人变得足够勇敢。
二十八天,跌跌撞撞,遍体鳞伤,却依然坚定地用生命走完了那段看似不可能的路。
二十八天,一路上遇到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风风雨雨中,满满都是收获和启迪。
二十八天,理想与现实纠缠,最终是一个人实现了三个人的梦,是现实败给了理想的尊严。
二十八天诠释了一段路,每段路都是一次感悟,每次感悟都是一种成长的蜕变。年轻即出发,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做你敢想的,蓦然回首间,成功也许就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经历,成长总是会让你承受许许多多毫无征兆的磨砺。有些路注定要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坚持自己的选择,靠的不仅仅是决心,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相信。如果你想逃避束缚,寻求心灵的解脱,那就出发吧,行走在路上,遇到未知的一切,或许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坚强。
丽江,拉萨,一次转山之旅,一个年轻人的梦,历时二十八天,真的让人惊叹。
此时此刻,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我依然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释放痛苦的方式就是保持对生活不灭的希望。
转山电影片段观后感2
整部影片,都像冰山一样,冷,痛,苦,仅有的温情片段不多,可主人人和小孩临别时的额头碰额头观者却由衷地被触动。
“这一路不好走”气候地形。一切都是考验书豪这一路,不是旅行,是修行。都在受着苦,佛祖的修行,也是在苦难中悟道。背后强有力的支撑是那个意念——替哥哥完成骑行去拉萨的愿望到达最后一个雪山。终于到了拉萨太阳照进来一切阴霾都被一扫而光为什么美景在险峰?因为险,所以无人能及,没有人类的开发挖掘与践踏就没有破坏真正的原生态,真正的望而生畏片中对话也不多,更多的是眼神表情的传达。
就像韩国的《爱,回家》中,外婆的一举一动都是细腻无声的爱;卓别林的演出,总能准确地表达出电影的主旨。语言如此苍白无力。语言永远如此苍白无力。师公看老师的眼神不一样,具体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但他看她,我总能想到那首《can't take my eyes of you》,这是对的,就是right,Mr right。 不是言语是行动。是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
《那些年》《转山》两部真棒的台湾电影!前者演绎精彩的青春;后者磨出人生的'硬度看来思想自由,思维就开放就不会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只要你敢想,只要你循着自己的心走。“满脑子都是路上的味道,那味道一日比一日强。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世界太大,我们太渺小不同人的旅行有不同意义我想,让同样的生命长度,却有不同的生命宽度,宽一些,再宽一些;走一步;再多一步。趁活着。
转山电影片段观后感3
灵堂、一张年轻的脸、一片诵经声——这是电影的开场,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了。在失去至亲之人的伤痛中,另一个年轻人却被死者的一本日记点燃了青春。他是死者的弟弟,他要帮早逝的哥哥实现那个青春的梦想——骑车从丽江到拉萨。
“不要在死时再感叹,要是我们当年去过那里就好了”。——电影中的某角色如是说。这是一句足以让如今绝大多数年轻人汗颜的一句话,曾几何时,梦想被封进了落满灰尘的阁楼,变成了哂笑的对象。而一旦青春的生命戛然而止,那梦想便成了最绝色的伤。
从丽江到拉萨,这是一段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长度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这是怎样的一段旅程?这是一段无比艰辛的旅程,是我等俗人仅从他人口中知道、仅从媒体上获悉、仅在某天头脑发热豪言要挑战的一段旅程。但对片中的书豪而言,这是一段帮死去的哥哥实现梦想的旅程,是一段青春被点燃的旅程,于是他义无反顾的骑车上路了。
当书豪爬上滇藏线最高点的东达拉山丫口,拿出朝圣女赠予的五彩纸符洒向天空时,影院中的我们跟他一样完成了一次心灵的释放、一段生命的旅旅。梦想离我们有多远?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是错过,而只有少数幸运的人能在某个瞬间被点燃青春,去实践梦想之路。这段旅程未必成功,但已没有遗憾,因为他们的青春曾为梦想熊熊燃烧过。
其实对于本片,相比于同类型的《练习曲》,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后者更细腻也更饱满,而本片的几处情节颇有刻意而为的造作之感。但这依然是一部值得你到电影院去看的一部电影,因为它是一部诚意之作,尤其是想比于今年的若干部侮辱观众智商的所谓商业大片。11月3日,本片即将上映,如果你不想去看某些坑人的电影,那不妨选择在影院随本片的主人公开始一段梦想之旅。
转山电影片段观后感4
关于《转山》,从东京电影节拿奖到而今在院线放映,看到的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在表达震撼、眼泪、生命力度等等这些人类普遍情感,还有些善于从现代都市病、从朝圣信仰来解读影片,不过我还是想说,作为一部近乎纪录片的电影,里面有好也有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