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2)

泽璇分享

有趣的是,戏里几个配角看起来都比梅兰芳强硬,十三燕是有名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爷们儿,邱如白是“只管一万,不管万一,才不会输”的斗士,两位女性也是个顶个的伶牙俐齿、干练爽快,倒衬着梅兰芳温和到有些怯弱。不知是他周围的人影响了他,还是那温和内敛中孕育的力量,因平静而深沉,因深沉而厚重,一朝爆发反而势不可挡。别人是“有所为”而大红大紫,他却用“有所不为”实现了十三燕的愿望——提拔了伶人的地位。

电影中另外几个人物,几处台词也很让人唏嘘。

孟小冬:“别怕!”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爱情是全剧最大的一个亮点。她爱的那么勇敢,走的也那么坚强,临行时虽柔肠寸断,还不忘安慰梅郎,“不怕!”你不要怕去美国的演出,不要怕梅党的摆布,不要怕世事的艰险,不要怕痛失真爱。你要在你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才对的起我的牺牲。而与孟小冬在一起,梅兰芳也确实坦露出了真性情,他甘愿为和小冬看一场电影而打破梨园行的规矩,他竟然会当着妻子的面落泪,哭的孩子般伤心。而福芝芳陪着他哭,则更让人看着心酸,这份理解也不比小冬差啊。

十三燕:“你穿着这戏衣来到这世上,留神弄脏了戏里的人物。”这段话是十三燕临死之前说的,虽然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圬淖陷沟渠”的是梅兰芳,但这当时也正是十三燕的写照。他对戏爱的真切,对尊严看得比性命更重。只是他自尊得过于敏感,不容许小梅兰芳对戏曲有一丝的改变,怕被说成朝三暮四,怕被看轻。他过于看重皇家的恩赐,却忽视了观众对变革的需求。不过这些都不能掩盖他在台上的光彩。场子被砸了,他兀自一丝不苟唱完最后一出,大厦已倾,他还不忘提醒小梅要干干净净地唱戏。他虽然失败了,倒下了,却依然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邱如白:“谁要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如果说梅兰芳是孤独的,他则比梅兰芳更加孤独。他是提倡艺术超越一切的戏痴,为了戏,他可以抛家弃官,雇佣杀手,偏执到近乎疯狂,他在造就梅兰芳时却也失去了他,最终两个人分道扬镳。可是,失去了梅兰芳,他可能寻找到活着的意义?这样一个为艺术不论黑白的人,本也有他的可悲可叹之处,但导演有意安排他在开场时对小梅讲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对比他后来将艺术至于家国之上,讽刺意味过于浓厚,反倒画蛇添足了。这样一个对艺术爱到偏执的人,应该不是软骨头,而是性情造成的悲剧。

好喜欢青年梅兰芳的气韵,扮上以后眉眼有些像马兰呢。汉剧和越剧十几年的专业训练也让他戏味十足。可是,他原是唱小声的,反串也如此出彩,实属不易啊。可是,孟小冬的唱怎么那么业余呢?好歹是当时第一女须生啊,却像是章子怡自己唱的。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看了。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4

畹华吾侄

……

记着,唱戏的再红

还是让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

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

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

……

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深邃的枝头望向飘渺的远方,迷途的路铺开,一切如旧。

沉睡的宫廷,昏睡的蝉群沉沉低吟,弥漫苦痛的枷锁锁紧滴血的残心,恍惚的树摇晃,不尽凄凉。

那纸枷锁,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异常寂静。年少的梅兰芳,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压迫,但他从此记住一句话:唱戏的,终究就是个唱戏的。

但这是他的命,梅家几代戏子,这重担总会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无虚席,蔡元培、胡适、袁世凯,说得上新的旧的少的老的都来了。十三燕对着梅兰芳说了这么句话: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他潇洒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去了。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中闪烁迷茫。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现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渐渐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放弃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肉体的东西很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田中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过的凡人,为了儿女情长迷失自我,丧失理智,遗忘自己的使命,当然,七情六欲是人的难耐,但这证明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为了爱可以放弃事业的人,他也是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没有邱如白,也许梅兰芳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将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戏子。

所以,邱如白最后说:你(梅兰芳)只是个凡人。

这句话,是真理,是哲学,是王道。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平凡的凡人,一个永远不会被弄脏的戏子,一个阳刚的真正的男人。

梅兰芳将让后人知道,真正的一个人,不仅仅存在于表面,更存在于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处,那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深度。表面的梅兰芳,是一个让四大美女汗颜的妩媚的绝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个阳刚十足成熟稳重道德高尚的真汉子。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这也就是梅兰芳。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5

看了陈导的新片《梅兰芳》,不由对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感慨万千。据说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兰芳在北平曾经三易其宅,其时他和孟小冬正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此院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这里,说古道今,谈文论艺。然而,祥和的气氛中,一场凶兆即将来临。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浅灰色西装,面貌清秀,文质彬彬,面色苍白,20岁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学生。他就是这起血案的主角王维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王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王维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张汉举是当时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绅士。王维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shou枪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便已不见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不料,王维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枪就射向张汉举。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听到枪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维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梅孟不得不告仳离。孟小冬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相见。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在场,避而不出。二人最终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一对佳人就此作别天涯。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600字

2021观看悬崖之上有感心得800字

《百年巨匠》观后感400字参考范文

动漫电影白蛇传的观后感5篇

自立自强的电影观后感

中国戏曲的观后感

电视剧观后感

丑小鸭童话剧观后感600字

2021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仪式感想心得体会(10篇)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2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