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观后感600字(2)
为何是击穿心防?因为那些我不想面对的问题、不想思考的问题、假装不存在的问题,在这部纪录片中,甚至来不及过我那想装模作样的大脑,就直抵我的心。我不想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受到教育?为什么有的人重男轻女?为什么有的人会放弃自己的骨肉?为什么有的人会被拐卖?为什么有的人老婆生孩子都不肯出现?为什么精神病人嫁了人就活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为什么有的人要插队?为什么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非要大喊大叫?为什么贫富如此不公?为什么医患关系如此僵持?明明医生已经辛苦到怀疑人生,看不到那不断下降的医生数字吗?为什么媒体如此不负责任的助纣为虐?我不想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说话的态度比说话的内容还重要?为什么善良的人也会有恶的一面?我们如此辛苦的读书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们如此拼命的打工,得到了什么?付出是不是真的有回报?用真心的爱就能收获真心的爱吗?
我假装不存在这些问题:没有钱你连住院都住不起,你只能看着老婆大出血孩子保不住;没有钱你连保温箱都不敢多待,你只能期待孩子多在肚子里待一天因为那真的便宜一点;每天都面临生离死别真的受不了我假装自己的心很硬很硬;每天都捐款我也吃不消就当我是一个坏人吧;每周70个小时的工作我也是人我也想活着;我父母如此养育我到大我不能陪伴他们身边还要接受不理解的人的谩骂;明明做一个自私的人会更容易一些为什么我们还要挣扎。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焦虑。为什么不忿。为什么感动。为什么心软。这些我不想面对的,不想思考的,想假装不存在,却真实的每天发生的,我不想去思考的为什么,在《生门》里,没有经过我不想思考的脑,就已击中我来不及变硬的心。
《生门》的格局之大,已可以出离时间。你如何看待生死?你如何待人接物?你的初心如何?面对挫折和苦难你如何面对?朋友、爱人、亲人,你生命的幸福是否来自这些点点滴滴的爱?生门只是缓缓说出一个又一个故事,但却是永恒的.主题。你看鞭炮祭祖,你看生子派糖,你看母慈子孝,你看夫妻和睦,你看,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世世代代,就这样活着。
陈为军导演叙事无比克制,而世界观与格局却无比宏大,生门记录的,是浓缩的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存影像,有这样的艺术家,是观众之幸。有戴年文先生这样的制作人,是文化之幸。有能让《生门》呈现的平台和土壤,是国家之幸。
有幸看过《生门》。今生有幸。
纪录片观后感600字5
《故宫》作为现在文献片的典范,从_年10月2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0:47分播出,由央视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它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面和声效,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它首次披露紫禁城被建造的过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况、深藏于太和殿内部的神秘浮版、溥仪盗宝的历史档案等等诸多以往难以看到的史料。
《故宫》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作。精美的画面、恢弘的场面、大手笔的之作,特别是大量动画特技等异类元素的巧妙运用,使得该片一改以往纪录片的慢节奏、纯纪实、再现力差等特征。
在团队进行拍摄之时,制作团队做足了功课,一切都是用数据说话,也更加具有真实性,更能让人信服。在拍摄过程中,拍摄团队要严守程序,申请拍摄时就要故宫审核,珍贵的藏品都要当天拍摄当天送往,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拍摄时也要十分谨慎,为了优化环境,一定要精简人员。
印象最深的是纪录片中有一幕光线照在匾额上,按照时间的推移,光会按照匾额上字的顺序照到字上。这一幕出现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制作团队肯定花费了大量精力,首先要知道太阳光线转移的时间,还要不能拍到游客,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后要继续拍这样的画面会花费更多的精力。
《故宫》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文艺片的典范,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制作团队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这样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