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父亲观后感600字5篇
观后感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父亲观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电影父亲观后感600字1
短片之所以打动人,我想除了精巧的做工外,主要还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选题贴近生活,我们是在看别人,也是在看自己。“儿子”成长中的几个阶段,是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曾经经历过的,天真、冷淡、叛逆、迷茫、成熟正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剪影,回过头去,才发现,我们也留下了似曾相识的脚印。父亲代表了全天下的父母,他们的压力不会在孩子面前展现,他们的委屈留给的总是自己,对于孩子的需求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对于自己却是精打细算,叛逆期的子女偶尔也会让他们失望,等有一天孩子自立了,他们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因为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才会激发观众内心的感受。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来源于现实,也会引发观众的思考,这不是单调乏味的说教片,一味的对青年人灌输正统思想,而是通过对生活的再现,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思考的舞台,究竟该怎样生活,究竟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亲人。悲剧性的结尾,造就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引发了头脑风暴,珍惜父母、感恩父母、善待父母。可以说,伟大的精神内涵成就了《父亲》,精神内涵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想,每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总是可以找到一些打动人心的内容。无论是韩国的《父亲》,还是日本的《河童之夏》,即使是经过加工的卡通人物,也会让我们为之感动。两部作品形式并不相同,一部是快节奏的记录,一部是舒缓式的娓娓道来;一部带有强烈的纪实性,一部饱含浪漫的虚幻性,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成功的动画作品,《父亲》和《河童之夏》都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精神主旨的表达上,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运用。首先,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善良的本性,特别是对自己的家人。
《父亲》的父子两个从始至终都是彼此的依靠,尽管也会有摩擦,但那些都是生活中在所难免的,反而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河童之夏》中的一家人从一出现就营造出了温馨活泼的家庭氛围,反映了日本家庭的共同特点。其次,两部作品都真实的再现了人类的本性。《父亲》中的儿子经历了所有青年人都会有的青春期追求另类,与家长产生代沟,对家人的不理解,甚至还会伤害到自己内心深爱着亲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不好,这只是我们的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青春或许才称得上完整吧。《河童之夏》中的康一一家原本品行善良,他们想要去保护河童小酷,但是家人在媒体的压力下,父亲在领导的压力下,甚至还包含着些许的虚荣心,明明知道小酷的不情愿,还是然之间丰富的情感,才使得艺术活灵活现,才会让我们为了那些虚拟的动画人物而或喜或悲,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动画作品的脊梁,因此,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且引发我们的共鸣,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下亦或是眼泪的流淌中,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认真思考人生,善待生命。
电影父亲观后感600字2
电影《父亲》以一波三折的生动剧情,带着浓郁东北地域的文化风情,以父亲杨师傅为典型代表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一家人,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从矛盾冲突到走向新的发展的感人故事。
影片以一场家庭冲突做开场,这场家庭冲突就代表的是当下的社会矛盾,而这种社会矛盾,反映的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体制危机和新生的希望。
影片的主角杨师傅作为一个老牌大型国有企业东风厂退休的工人,身上挂着的光烂烂的奖章,代表了他为新中国工业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也表明他无论道德上还是技术上,都一直是一个模范工人。身为一家之主,秉性中充溢着本阶层常见的朴实和率真和暴躁和____。可是在他退休后的生活中,却突然遭遇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危机:他亲手参与创建的为之奉献了一生的工厂一直不景气,二儿子二强下岗在家闲逛于社会,令他恨铁不成钢。十年前被厂子里认为是最好的工人,也是他最心爱的女儿,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也只能下岗回家了,已经是副厂长的长子大强,这个最被他认为是他事业接班人的大儿子,居然没有和他商量就砸了自己的饭碗,辞去了副厂长的职务,带着一批下岗的工人,“下海”开办了“自强机床厂”!这位爱厂如命的老工人愤怒、困惑而震惊,他不抱怨工厂,不抱怨社会,却抱怨两个儿子不像他那样热爱工厂。由于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别,父子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反映的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坚守、传承、反叛与重建的冲突与整合。
这部电影准确地把握了主题深度,以非常人性化和艺术化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父亲这一典型形象,让观众和角色一同体验了一场亲情的温馨颂歌,更见证了共和国的宏大的精神历程。
勤劳朴实、技术过人、爱厂如命、倔强好胜的父亲,他无疑代表了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但他作为主角并非本片的全部意义所在。片中性格及价值观与父亲截然不同的小儿子与父亲的对峙,也决不是年轻的儿子与年老父亲之间所谓代沟的问题,还包含着价值取向的严重分歧;而一向被父亲寄予厚望的性格温厚的长子对父亲权威的反叛,与他们跟父亲的最终和解,则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另外更值得强调的是,这场家庭危机表面上是父子之间价值观念的矛盾,而其深层则是旧体制与新转型之间的冲突,但更深一层的意义,却是个体在社会危机与转型中的自我价值与定位的重新思考,它是新世纪钟声敲响后社会价值体系危机与重组的一部畅想曲。
随着冲突的不断进行中,我们看到,父亲的刚强给全家带来了前行的力量。他们顽强地、近乎挣扎地挺过来了!为自己,也为我们的国家,他们默默地恪守着匹夫的职责和诺言。
影片中大强和他的兄弟们在省城中快节奏地走着,每个人严肃的脸上表现出他们充满了希望地要团结一心,创造未来。还有,在二强和哥儿几个吃惊地发现他们给分派要擦玻璃的是省城中最高的一幢楼时,当二强向下滑行时,这令人窒息的场景,说明了这个工作的危险性和困难程度,这一切又在等待着这些从零开始创造自己未来的年轻人。同时也隐含了他们在面对新生活中面临的阻力和畏惧,这和他们雄心勃勃地要走向未来,向上的,更上一层楼的心情是同时交织在一起的。大女儿浑身包裹严实只露一双眼睛,在大街上,车流中往来奔波卖报,则体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与艰辛。
表面上,他们为生活所迫而竭力,实际上,他们以最朴素最不具光华的言行使“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工人就是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从本质上得到升华。
老父亲最终跟两个儿子在情感与价值取向上的交融,表现了新老两代工人在时代大潮中的共同追求和崭新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生命状态,使老父亲具有了非常浓郁的人性光辉,而儿女们对父亲坚强刚正、拼搏好胜性格的继承,则正是新时期工人阶级薪火相传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完成了本片主题内涵的深层次开掘。
《父亲》的结局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人类对理想的积极进取和不息追求的理念,也对未来一种美好的希冀。
电影父亲观后感600字3
刚看过了肖央的《父亲》,感觉导演有很多故事想说,运了半天气,张开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什么也没说出来”有些夸张,应该是“没说出什么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零碎不堪。片子该给力的地方给不上力,多次把观众胃口吊足却不把肉喂到观众口中,令人非常痛苦,每次期待情节的高潮却无法得到高潮,于是就在这种磨磨叽叽的混沌和拖沓之中再也无法达到高潮。
难道让人达到高潮的办法就是让主题曲响起?故事不到位,靠音乐也没戏啊…说实话我很想被感动得哭一把,但是真哭不出来。打个比方,水煮到100度才能沸腾,导演只煮到70度就想让水沸腾,水怎么沸腾?也许只有那些沸点低的观众和那些真实生活刚好和片中情节吻合的观众才能沸腾吧…感觉这个片子基础都还没打牢就急于炫技,很令人遗憾。
就像菜没炒熟就急于放上佐料和调味品出锅端上餐桌,虽然佐料和调味品会提升菜的口味,但是没煮熟的菜再怎么调味也一定不会真正好吃。倒不如把剧本写扎实了再动手拍不迟,既然想走真情感人的路线就不要急功近利,把剧本夯实了,片子晚几年上又能怎样,总比现在的这样就上映情况好很多吧,毕竟形式是无法弥补内容的不足的,任何脱离了内容的形式都没有意义,故事都不到位,炫技毫无作用,甚至还会给片子减分。
而且这又不是拍广告,要赶着最佳的时期投放市场。如果说《老男孩》拍的还不错感动了一批人的话,那是因为《老男孩》的故事与导演发生在同一个年代,有生活,有体验。而《父亲》这个片子,感觉导演还驾驭不了那个年代的厚重感,剧本漏洞不在少数,无疑影响了情节发展的张力,始终深入不进去,总在上面飘着,自然也就无法把影片推向高潮。杨庆生说的好,导演不是万能的,哪个导演也不是什么片都能拍,要拍自己经历过的、很熟悉的题材,不要轻易去碰那些自己发言权不足的题材。如果说《老男孩》把导演推向了一个顶峰,那么之后的几部片子真是有些急功近利,反而在一点点瓦解和摧毁自己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