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红色电影观后感600字5篇(2)
将军朝闻道,草民夕死可。有人说过,革命就是用我们这一代的牺牲,换来祖国的明天,换来人们的幸福生活。这天,我看了《十月围城》这部电影,我最后知道了,解放前的旧中国有多少烈士,多少巾帼英雄用鲜血铸成了我们此刻的祖国?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造就了我们此刻完美的生活。尽管有些革命者只是一个小小的车夫,只是一个做生意的商人,只是一个讨饭的乞丐,只是一个正在读书的学生,只是一个只会赌钱的`赌徒……但是只要他们一心向革命的道路奔跑,哪怕贡献的只是一份保护别人的力量,还是会对我们这天的祖国,这天的生活有着很大的成就。
看完这部影片,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看的不是电影,是革命,是历史!
这天,我们生活在幸福中,我们更要珍惜此刻的生活,用心去呵护。我们生活在蜜罐中,我们更就应为我们中国增光添彩。
记得有一次,我作业做错了,这是一道老师强调了好多遍的题目,但是此刻我却做错了。我想,老师必须会骂我的,但是不给老师看的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点名批评我。于是,我只好在办公室门口徘徊着,犹豫着……这时,英语老师茅老师正巧从外面进来,让我进去。当我来到老师面前时,我的心一向怦怦地跳,我开始环顾四周了,正因我怕老师的目光会把我“吞”了,要知道在所有老师当中,我最害怕的就是茅老师的眼神。没想到,老师没有批评我,只是对我说:“以后要仔细一点。”走出办公室门口,我的心才渐渐地平静下来。
这件事让我明白,我们此刻只有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才好建设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飞黄腾达。
看一部红色电影观后感600字5
昨晚百度了一部电影看《十月围城》。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影片的人物不多,对白也不是很多,但影片借助了各个阶层的人物代表,用了大量的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一些爱国人士不顾个人安危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各自怀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加入到这次保护救援行动中,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平时这样题材电影很少看,尤其是和抗日有关的,不是不爱国,主要是看过之后会很生气,是真生气,会连饭都吃不下,憎恨外强的侵略,痛恨政府的无能,可怜那些被涂炭欺辱的生灵。
这部电影每个小人物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商贩老板李玉堂,一个守旧但爱国的商人,最初只是出钱不出力,反对独子参与革命,最后危难关头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义不容辞的参与这场生死革命。
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为了赌资,无所不作,妻子离他而去。李玉堂的车夫阿四,一个淳朴可爱的小伙子,忠诚主人,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那就是等这次保护救援任务完成后,和心爱的姑娘结婚。外表粗糙,内心细腻的小贩大个子王复明;乞丐刘郁,因爱上父亲的女人,气死父亲,恋人自杀,整天浑浑噩噩,堕落成乞儿。外表文弱,内心无比坚定的革命党人陈少白等等。
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玉堂的独生子李重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稚嫩天真,血气方刚,对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参加革命,这次活动中他的任务是假扮孙中山,转移清政府的视线,孙先生是这次清政府刺杀的目标,也就意味着这次任务是死亡之旅,影片没有给这个人物多少豪言壮语,更多地运用了人物的内心语言,面目表情和眼神:有一些恐惧,有一些紧张,有一些担心,但更多的是对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念。一个十七岁的孩子,让我留下了眼泪。
与以上人物形成巨大反差的人物刺客阎孝国,印象也很深。这是一个愚忠、顽固又有些病态的人物,师从陈少白,受过西方文化教育,但思想偏激,效忠于朝廷,认为任何有悖于朝廷的事都是忤逆不道的,必诛之。这次血腥的刺杀活动就是他策划的,最后被恩师陈少白枪杀。死前对老师陈少白说的一句话让我很堵:“学生..以报国恩……”恩师的教诲他没忘,可恩师参加的革命活动和授知与他的教育相矛盾,他不能理解。所以才有了上面那句话,写到这心里依然很堵:我真希望我们现在的公仆们,也热爱一下我们的国家吧,别再挖自己母亲的根基,毕竟这个政府是英明的,健康的,强大的,如果都像阎孝国这样的忠于祖国,效力于政府,服务与人民,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热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珍惜现在的生活吧,尽管还不完美,但会让你衣食无忧。
写得不够好也不全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下,也许我们会有相同的感悟哦。
看一部红色电影观后感6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