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开讲啦观后感10篇(2)
党课有“奋斗味”,群众品出“暖心滋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艰苦奋斗是我党延续伟大事业的奠基石,是我党取得伟大成就的不二法门、必胜法宝,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最亮、最纯净的政治底色。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恰逢社会改革的攻坚期,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从党的伟大成就中感悟党的奋斗历程,补足理想信念之钙、吸足初心使命之氧,增长奋斗不息的志气,厚植勇担重任的底气,立鸿鹄志,做伟大事业的拥护者、践行者、奋斗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一种“归零”和“不放松”的心态,“从零开始”地学,“坚持不懈”地做,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群众才能真正品出艰苦奋斗的“暖心滋味”。
党课开讲啦第三讲观后感8
近期,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党课开讲啦》节目隆重上线,一经播出,就凭借着新颖的形式、扎实的理论、丰富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原来党课还能这样讲!”
基层党校不仅是整个党校系统的“地基”,还是党员教育的“前线”,肩负着传达方针政策的“扩音器”、党员思想教育“主阵地”的时代使命。想要讲好基层党课,必须要做到“三讲”。
基层党课要“讲方向”。中国共产党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倡导什么,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都关乎党的前进方向、前途命运,是万万不能搞错的。一百年前,在“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艰难环境中,早期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和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指引我们披荆斩棘,攻破重重艰难险阻。一百年后,中华民族已然腾飞,中国也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用事实证明了道路方向的正确性。对于广大党员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就是政治灵魂,心中有信念,前行就有方向。基层党课要牢牢把准政治方向,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筑牢理想信念城墙,强理想之“筋”,健信念之“骨”,补精神之“钙”,为中华民族奋进新时代提供人才保障。
基层党课要“讲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回顾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宗旨。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也是一部始终牢记和坚定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就好比种子,人民就是土地,想要扎稳根基,党员干部就必须深深扎根人民。基层党课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从基层实际出发,时刻提醒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牢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菜篮子”“钱袋子”问题,为中华民族奋进新时代筑牢群众根基。
基层党课要“讲看齐”。“人心齐,泰山移”。“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击破一重又一重“王屋山”,靠的就是团结一致、凝聚力量,不断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我们党凭借这股战斗力,挺过了艰苦卓绝的战争,扛过了一穷二白的困顿,战胜了洪水猛兽,消除了绝对贫困,征服了星辰大海。在实现伟大梦想、开创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新时期,更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革故鼎新,攻坚克难。基层党课要画好“同心圆”,坚定不移地向“圆心”看齐,教育引导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中华民族奋进新时代凝聚强大合力。
党课开讲啦第三讲观后感9
《党课开讲啦》第三期,《党的伟大成就》如约而至,杨凤城院长沿着党的历史道路,有高度、有深度、有理论地讲解了党的伟大成就,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让我再一次学习党的历史,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自当守护这份精神之源,在新时代浪潮中,坚定不移跟党走,为新的伟大成就贡献绵薄之力。
坚定不移跟党走,用“清”去守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的刘启耀;满腹草根棉絮、孤身奋战到死不变节的杨靖宇;竹签钉入十指、意志坚如钢铁而宁死不屈的江竹筠……哪一个不是铁了心跟党走,入党宣誓的那句“永不叛党”犹在耳畔,那一声“永不叛党”就意味着作出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选择。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年轻党员干部必须发自内心、坚定不移、不讲条件地对党忠诚,要禁得住诱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心一意、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坚定不移跟党走,用“勤”去刻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杨院长深情讲述党的“群众路线”让我深受体会。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就是在践行对党忠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当下,我们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把为人民服务铭刻在心中还不够,要把植根人民付诸真正的行动中去,把造福群众落到实处。作为年轻党员,我们要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事业,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观念,让勤奋成为启航的动力,让知行合一成为搏击的力量。
坚定不移跟党走,用“情”去渲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杨院长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这一路走来党的伟大成就,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久久不散。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性课题。新征程上,我们仍要“抛头颅、洒热血”。在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仍要有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在共同富裕的目标面前,仍要有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中,仍要有乘风破浪的时代精神;在乱云飞渡的国际形势中,仍要有坚韧从容的战略定力……长路漫漫,我们应该回顾往昔,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要不断汲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开拓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党员余热,自强自信,凝聚新力量,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党课开讲啦第三讲观后感10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党课开讲啦》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观看节目时,我似乎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百年党史中的“人”“事”“物”有着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坚定信仰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百年党史中的“人”是一批批革命战士,他们激发出改天换地的革命气概。纵观百年奋斗历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没有革命战士完成不了的任务、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敌人,这些革命战士就是伟大又平凡的中国共产党人。也许有人会问,他们也是凡人肉体,为何无往不胜?翻开百年党史,答案就在其中。一百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持“舍我”“忘我”“无我”的高尚境界,把“为人民服务”镌刻在灵魂里,不怕牺牲、忘我奋斗,才得以实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作为党员干部,应继承发扬革命先辈精神,拿出敢于“改天换地”的革命气概,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百年党史中的“事”是一个个鲜活故事,它们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那些至今仍旧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故事,有来源于最平凡的小事、小节,有来自于大战役中英勇作战、慷慨赴死的场面。但无论是哪一个红色故事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打动人、教育人、鼓舞人。不信,你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温暖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见证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情;惨烈的湘江战役,数万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以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再次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百年党史中还有很多感动人、激励人的故事,由“耳”入“心”,对我们进行精神的洗礼,让历久弥新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华。
百年党史中的“物”是一件件红色文物,它们承载了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红色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历程,以直观的视觉方式,拉近了参观者与党史的距离,容易让观众“穿梭”进百年峥嵘岁月中,感受烽火燃烧的岁月,使内心受到震撼。所以,这一件件红色文物看似不起眼,却暗藏丰富历史知识,以它特有的方式“生动”地述说着过去,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有力佐证。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激发砥砺奋进的决心,坚定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肩负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应在百年党史这本生动“教科书”中汲取精神力量,响应伟大号召,让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勇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党课开讲啦观后感相关文章:
★ 开讲啦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