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公开课》观后感450字作文
传承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认同,每一份古老技艺的呈现都源自于“守艺人”的热爱,而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传承人又将带来怎样的“非遗”大秀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遗公开课》观后感,欢迎查阅!
《非遗公开课》观后感1
《非遗公开课》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 国家图书馆 联合设置的 电视纪录片 。
《非遗公开课》是在2018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中央电视台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特别节目。
节目在设置上分成了“非遗点亮智慧”、“非遗引领时尚”、“非遗传递情感”、“非遗凝聚力量”四个板块,并邀请了四位“大有来头”的主讲人和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
此次《非遗公开课》在展示内容上,涵盖了滚灯、口技、木活字印刷技术、苏绣、潮绣、云锦、侗族大歌、古琴、京剧、少林功夫、舞龙舞狮等10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2019年6月7日晚20:06分,被中宣部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特别节目2019年《非遗公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精彩开讲,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以下简称“非遗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等共同制作推出。时长90分钟的《非遗公开课》紧扣“中国非遗 东方智慧”的主题,电视化呈现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口头传统等类别的19个非遗项目(其中6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设置“求木之长”“厚德载物”“薪火相传”“上善若水”四个板块,邀请4位专家担任各版块主讲人登台授课,同时邀请11位传承人和嘉宾现场互动,营造学者与传承人、老匠人与新青年的对话空间,以传承人的故事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品味中国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坚守,认识非遗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体会非遗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能提供的创造力,激发全民传承发展非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委托,根据《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总体方案》安排,承担了《非遗公开课》的策划、论证、指导、协调等有关工作。自承接非遗公开课工作以来,中心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积极与非遗司和央视导演组对接,参与完成项目筛选、实地调研、考察论证、专家讲解、方案制定、脚本写作等多项工作,前后历经3个多月,最终从我国1000多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甄选出适合电视媒体传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充满东方智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确保节目的可看性、故事性、专业性、思想性与互动
《非遗公开课》观后感2
今天天气很舒适,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用小三角做出来的仙鹤、福娃、龙虾、孔雀、水壶……五颜六色,非常好看。还有用纸剪出的蝴蝶、竹子;还有用糖做出的马、蛇、龙、小猪、长颈鹿;还有用手工做出来的鲜花戒指、冰激凌娃娃。用小珠珠穿出来的小球。其中鲜花戒指是最引我注目的,大人戴就把它拧大,小孩戴就把它拧小。还可以把它拧到铅笔头上,还可以用线绑在戒指的小环上当项链。它真是一个多功能的戒指啊。 观看了这么多的作品,一个个象真的一样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我很高兴,我想到我不会做,我一下子又难过下来,但是我想到不会做可以学,我以后要好好学,发挥想象图片,观察力,争取给老师做的一模一样好看。《非遗公开课》观后感3
《非遗公开课》的另一大亮点是呈现出鲜明的年轻化风格和互动性。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来到现场,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神秘的东方之美。土耳其留学生向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上海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珮瑜学习京剧念白;外国青年主动上台向少林武僧请教象形拳等互动环节将全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这种融合表演、体验、互动在内的丰富表现形式进一步加强了海外青少年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喜爱。与此同时,在“凝聚力量”版块,节目组邀请两位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外籍专家到现场感受中国的传统工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做到了凝心聚力、沟通世界,增进了民心相通。可以说,在以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方面,《非遗公开课》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和示范。
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用震撼的视听语言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什么是非遗?为什么要保护非遗?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非遗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非遗对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非遗公开课》观后感4
整台节目以展现“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分为“点亮智慧”、“引领时尚”、“传递情感”、“凝聚力量”四个版块,刘魁立、赵丰、田青、巴莫曲布嫫等四位专家主讲人登台“授课”。主讲人田青在“非遗传递情感”中提到,非遗本身就是传递情感的文化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敬”字是中国古琴承载的人文精神之根本、艺术精神之大道。显然,弘扬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之关键在于让人们感受其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而《非遗公开课》正是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引导观众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文化底蕴,唤醒国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不仅如此,从非遗项目展示到演员选角,从舞美设计到音乐风格,节目组精心布局, 从“多彩非遗”的角度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与时装秀、灯光秀、视频秀等多种新颖的节目形式完美融合在一起。以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的“斗拱”为理念设计的中国风舞台,成功营造了一个传统文化的舞台氛围。《滚灯人的心愿》、《把酒问青天》、《口技》等独具特色的节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