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电影观后感12篇(2)
安静的力量如何看待内向性格
无意间找到这种记录成长和教育题材的片子,就一口气看完了5集。这当中,有感动,有思考,也有爆笑不止,更多的是看到内向者的影子。
锡坤的妈妈是那种很努力的妈妈,一直在想着给锡坤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呵护。由于照顾孩子,妈妈曾经离职一年来全身心投入到这种教育中,妈妈也说了,她在其中得到的满足感要远远大于不能好好照顾的遗憾感。她会送锡坤到教室,她做的尤为努力,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恨不得把自己掏空来奉献给孩子。锡坤呢,在这种母爱的包围下,只能按照母亲的命令去执行。他几乎没有表达自我想法的空间,甚至自己不太情愿表演魔术的想法也没有得到他妈妈的理解。他内向,需要更多的时间独处,不想拥有过多的关注,但是他妈就没办法理解。他妈只是为了他好,认为内向的人不好,去一次次地强迫他去表演,表面是上看是去锻炼他,树立他的信心,实际上是增加他的紧张和焦虑。
一一同样也是内向性格的小孩,她和锡坤的不同在于,她对内向性格的理解要深刻的多。一一从小就认为自己喜欢一个人玩,自己安静地待着,不需要朋友的陪伴。她能在独处中享受到自在和乐趣,连吃饭都有自己的节奏,身上有着一股近乎神秘的高贵。这跟她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她的父母都是安静和需要独处的人,他们对这种内向的小孩有着更多的理解,是不需要刻意去改变内向性格的,这是很多家人都做不到的。可以看到,这种对内向性格有着包容的家庭,小孩也会成长得很快乐。
辰辰的内向性格更多体现在对友谊的忠诚,这是这部片子里其他内向小孩没有展现的。辰辰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会在门口早早地等着南德的到来,即使是在下雪的冬天,也不为老师的建议所动。后来,南德离开,她依然挂念着这份友谊,遵守着仿佛是自己给这份友谊的承诺,每天在门口等待,她用这份坚持守护着这份友谊。长大后,她仿佛厌倦这个戴着面具的世界,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她把情感更多地寄托在大自然和动物身上,用摄影来记录下大自然的真,用这份真来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内向性格的路向来都是漫长的,这种性格在很多人的执念里是话少,不擅长与人沟通,高冷的代名词。由于其比例只是外向性格的三分之一,更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甚至很多本身是内向性格人,也在本能地排斥,把自己伪装成外向的人,从此脱下内向的外衣,成为他人口中的正常人。一一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家人的接纳和自己的成长,可以不必逃避和远离自己的性格。就像一一说的,要求人是外向性格的这件事,首先他肯定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加紧密地抱团在一起,创造更好的社会。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对内向性格人来说是有点不公平的,他在要求每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其实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比如说,能更好的思考和沉淀,所以人当然是能外向和内向最好,那样他就拥有这两个世界里各一半最好的东西。
《00后》电影观后感篇11
今天是法拉古特学校安排的第一次集体活动,邀请所有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观赏电影《零零后》。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一次活动,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很大的触动。
没正式开始前,我想着这部片子一定很有特色、有个性,肯定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开始我还不了解这是一部纪录片,但在观赏的过程中,真实动人、情景再现是我最大的内心感触。过程中有大家对于小朋友在幼儿园的童真、卖萌的对话而哈哈大笑,有看到主角孩子受挫时,难过而自然流泪的情景,甚至有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我们着急大李老师如何处理的期盼?更有主角父母在沟通孩子教育情形时的场景,突然感觉这一幕怎么那么熟悉啊。
观后感整体来说分为以下:
一、影片效果
虽然末尾说从2006年开始跟拍了10多位孩子到现在,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两位典型代表,一男一女。因为是记录片,所以真实是贯穿始终的,没有任何掩饰和伪装的成份,加上镜头也是根据情节来切换幼儿时期、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确实非常能打动人心。
二、两个主角
选取的两个主角孩子,池亦洋小时候问题多:较真、时间观念不太好、学习不认真、欺负其他同学、经常被罚和遭到批评,导致其他家长们在会议上讨论是否让他离开这个班级的想法;柔柔有个性、有主见、由于不配合另一个强霸男同学的要求,而遭到所有同学的排挤等等。
后来他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池亦洋开始接触橄榄球后,好像整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在小学期间是整天感觉昏天黑地的,不想学习,后来是橄榄球让他找到了真正的人生目标,领悟到了活着并不是只是为了好成绩、为了买车买房,更多的赋予了他找到生命的其它意义和展示他的闪光点,之后为了学好橄榄球,他的英语也在进步,并且努力寻找方向,去美国学校,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碰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但是他内心始终笃定,奋力前行,因为他的目标和驱动力非常清晰--职业橄榄球员,虽然橄榄球是一项对抗性很强也很凶悍的运动,但他通过学习的过程,领略到了其真正的内涵和魅力。我想应该是他找到了通过橄榄球学到了与现实生活一样的道理,即成功就是在不断的磨练和克服障碍中实现的。这种磨练对于塑造宝贵的品质意义可谓深远。
柔柔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善于反思,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一个孩子,父母也是全力支持,所以就去了美国,住在寄宿家庭,并且在学校她是唯一的中国面孔。她心里非常清楚,选择去美国是她自己的决定,无论遇到任何苦难,她都必须接受和积极面对解决,当她说:换了3个寄宿家庭,有一次寄宿家庭的妈妈很偏激地说:她的人品有问题,命令她必须当晚就要搬出去,看到这段真的很难受。但她表现出强大的心理素质,还打电话告诉爸爸自己在美国学到生活上的东西比学习上的东西更多,她后来也提到人生有意义,更多的是看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怎么去帮到更多的人。我想这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也是生活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面对现实的真实写照吧。柔柔打给妈妈,妈妈没接电话,她的那句台词我好喜欢:生活中遭到拒绝是很常见的事情,自己要学会接受。由于她换了几次寄宿家庭而遭到其他同学的排挤和另眼相看等等,其实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调适力啊,但是她表现出格外的坚强,这也许就是她自己已经独立惯了,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父母不在身边只能靠自己解决问题所获得的成长收获吧。她通过努力勤奋、积极融入,荣获过5次最高学业奖和登过一次整页的学校杂志上。这就是磨难、打击、种种考验让她变得更坚强更优秀。
他们的成长就是其他许多零零后的投射。其实我想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只要父母们给予充分的空间,充分的信任,放手让他们去试错,鼓励他们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鼓励他们去挑战一切不可能,他们一定可以的呈现出一个超越父母期望的优秀自己。
三、其他人物
大李老师一直和颜悦色,说话一直脸带微笑,耐心十足,母爱显现。
她在处理孩子矛盾的时候:
1、先倾听,先看看孩子们自己如何处理,再干涉;2、和孩子耐心慢慢讲道理;3、温柔而坚定,当孩子犯错了,一定坚持规则,该处罚必须处罚;4、始终关注和鼓励表现异常或特别的孩子,更多的是追随和陪伴;5、及时与老师们交流和探讨孩子出现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处理方法;6、坚持初心和秉承教育的本质:爱、充分关注和及时唤醒。如果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能碰到像大李老师这样的老师,那么是何等的幸运啊。池亦洋和柔柔在成长的路上能越来越优秀,抗压力越来越强,并且能积极乐观面对一切,我想这与大李老师在他们小时候的引导是有很大的关系。
池亦洋和柔柔父母的共同点:
1.尊重孩子的选择;2.鼓励孩子去尝试;3.给予宽松的成长空间;4.家庭氛围都比较民主和谐,传递着安全感和充满爱的信息;5.父母的性格都比较平和,没有看到有家庭冲突或者很大的情绪问题。
教育零零后确实是一个很有挑战的事情,尤其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形,有时是无奈、有时是抓狂、有时是懊恼、也有时是欣慰。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家长也何尝不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不断摸索和不断前进呢。
《00后》电影观后感篇12
夜,失眠了。不知是因为观看了电影巜零零后》之后让自己深深触动,还是因为孩子第二天要早起赶去学校上课。
《零零后》首映礼的那晚,是孩子开学的第一个晚自习,9点半下课。从影院出来有些迟了,再加上地下车库堵车,紧赶慢赶,到学校门口已是9点31分。我赶紧将车停好,奔赴与孩子约定的地点。远远地,看见孩子的身影,在四处张望,应该是在找我了。我赶紧呼喊孩子,向他挥挥手,孩子看见了我的示意,飞奔过来。上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和孩子分享这部电影,对孩子说“今晚这部电影对妈妈启发很大,妈妈真得好好反思一下对你的教育。妈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从小就给你规划好成长方式,潜意识里想把你培养成妈妈想要的样子,但从没问过你是否喜欢,是否接受。还总是无限放大你的短处,屏蔽你的优秀。”孩子静静地听着我的话语,良久才说道“你每次都这样,受了外力的点拨,总会懊悔对我教育的不是,但能坚持多久?之后不是依旧我行我素,还冠冕堂皇,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我承受不起这份好。”我无语了……
我的孩子是个标准零零后,2002年10月我将他带到了这个多姿的世界。一出生就注定了他内敛的个性,没有哇哇大叫的哭声,医生拍打了他的小屁屁,他才发出简短的、似夹带些许抗议的啼鸣。小时候的他很乖巧,没有太多熊孩子的刻印。但我却有些不淡定了,感觉太波澜不惊的性子将来难有大成就。于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特立,点燃他自我挑战的信心,在入学时我特意请求老师让他当班长提炼提炼。
孩子刚一入学就被赋予重任,的确提升了他的自信心,及在班级的存在感。他用心地去担当这个角色,不但学习勤勉,还尽心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在课外活动上也是出类拔萃,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年级开始就担任了校艺术周的主持人。孩子对自己有了信心,也渐渐约束自己要做得比别人更好。这种良好的态势一直延续下去,直到6年级,不经意间发现孩子开始讨厌“班长”这个光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我不喜欢当班长,压力太大了,老师总说我是班长,什么都要带头,给同学起模范作用。”听了他的心声,我当时并没有很好地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只是说“是呀,老师说得没错,这样你才会严格要求自己,逼自己努力奋进呢。”此刻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心之语已在孩子心里播种下一棵叛逆的小种子。小升初之后,孩子彻底厌烦了当班干部,无论我如何激励他,他也无动于衷了。
初中,孩子开始青春初放,慢慢地叛逆的种子也萌芽了,学习松懈了,学校活动也懒得参加了,扮演起一个沉默者。我忧心重重,心急如焚,该怎么办呢?初二学年结束,学习更是一落千丈。暑假伊始,我心想必须好好找孩子谈谈了。寻得一个适宜的时机,我和他倾心交谈,末了问他“哥,你对未来有自己的期许吗?是否想进一所好的高中,去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呢?”他思忖片刻,狠狠地点点头,难得与我保持了思想的一致性。之后的初三阶段,孩子端正了态度,开始严以律己,并给自己设定了目标“确保普高,冲刺重点”。一年的努力,一年的践行,孩子如愿进了重点高中。
高中生涯开启了。孩子个子噌噌噌往上拽,与我并行,已然高过我一头,俨然一个大小伙儿了。但,叛逆的种子在初三蛰伏了一年之后,也开始疯长。我有些措手不及,无力应对,想寻一株救命稻草,却不知生在何处。每每总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却将孩子愈推愈远。我困顿了,迷茫了。有时候只能用眼泪冲刷自己内心的无助。
暑期的一个清晨。我叫醒了孩子,想着快要开学了,该关心一下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了。其实高中的题目我已基本看不懂了,翻着习题册,也只是仰仗还识几个字,帮他大略看看。翻着翻着,我的心开始慢慢起伏,气息开始湍急,感觉血压也在噌噌往上升。我安抚自己,让内心尽可能平静下来,但手还是没控制住,不由自主狠狠地将习题册摔在书桌上。想用尽量平和的语调,但还是夹杂了浓浓的火药味,开口了,“这就是你暑假的表现?你还准备开学去学校吗?你还记得你的大学梦吗?如果你能把对待手机一半的心思化在学习上,你的学习成绩就不会这样了。妈妈掏心掏肺,抚育你长大,对你悉心教导,就是想将来你不会后悔自己的人生,走上社会能多一份选择的余地。你为什么这样不领情呢?一次次伤妈妈的心。”“对,你总说我不好,说我不努力,说我不会安排,总要自作主张来安排我的人生,让我活成你心中的样子,去实现你自己未了的梦想。我长大了,我有独立思考能力了,我也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规划,我不要做你的傀儡。”孩子似沉寂多年的火山,将积压心中的滚滚岩浆,倾刻间喷涌而出。我,无言以对。
“生活是你自己的,如果什么都听别人的,那你跟傀儡有什么两样?”孩子将这段话写在了自己房间的墙面上。我看了后,心中隐隐作痛。是否真的错了?我自认为是天下最尽职、最负责,最有爱的妈妈,似乎只是自我标榜,自我陶醉,根本不曾静下心、蹲下来,去倾听、陪伴、欣赏他,更没有进入孩子的世界,去接纳不完美的他。
“最难能可贵的东西应该是独立思考,他们尚未成年,但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主见,和对未来的清晰认识。我觉得这是零零后这一代人的特点。”这段话出自《零零后》影片剪辑武亮宇的人生箴言。可是,我们在孩子面前总爱扮演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角色,把孩子抓得紧紧的,生怕他会失败走弯路。一切都只盯着结果,却从未真正关注过孩子的个性成长。不经意间就将孩子的独特给抹杀了,使之成为落入凡间的雨滴,化入泥潭,错失了助力这团水气不断升腾,成为蓝天多彩的云朵。
育儿之路,任重而道远。零零后的成长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变化。身为父母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提升,加快步伐,跟上孩子的节拍,才能让自己的角色胜任得更出彩。每个孩子都是天际独一无二的星星,在满天星斗中释放自己的光芒。我们只有温和地守望着,静静的等待着,才能让这颗星星绽放出美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