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观后感 > 讲座观后感 >

南京大屠杀讲座观后感参考(2)

涵樱分享

整个影片的情节紧扣着30多万军民被屠杀这一主题,造成这一历史杯具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放下了南京,国民党众多军官不战而逃,仅仅留下那些不愿意逃跑的残余力量坐着顽强的抵抗,虽然在南京城内多次袭击、扰乱敌人,但是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宣告失败,从而致使30多万军民成为日军屠刀下的冤魂。

影片中那个经典的画面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就是小豆子最后逃了出来,吹着蒲公英,让人感动,使人欣慰!

影片的结尾,出现了瞬间的彩色背景,我想那是导演的点睛之笔吧,从彩色背景中让人看到了期望。就如导演陆川的一句话:那个时候,活着,是一种抗争;而死亡,也是一种抗争!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痛苦,也是教训,更是一种激厉,历史也警示着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中国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外国欺躙,只有自我强盛了,人民也才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历史已经翻过了那一页,但是留给我们的屈辱却是永远也翻但是去,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缅怀战争中为反抗入侵,保家卫国而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军民,让我们永远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可忘记。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4

今天中午心血来潮,想起一本很久以前想读却没读完的书——《南京大屠杀》,于是就拿起手机看了起来。在本该轻松和愉快的暑假看如此沉重的书籍,我觉得自己还是会半途而废,但不知道为什么,从中午到晚上,我把这本10万多字的书一鼓作气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就像是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出来后那一瞬间的复杂的思绪:抽离、恐惧;希望、光明。

初中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投影了几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看完义愤填膺,真是恨不得手撕鬼子,全班的同学都陷入一种愤怒和仇视的情绪中。这一张张照片对于14岁的我来说是个极大的震撼,以致我把南京大屠杀认为是抗日战争中最悲剧性的一幕,对于南京这座城市也有了更深的感触。

1938年的南京处在新旧交替的格局中,尽管内忧外患,但其好像还是保存着帝王乡的稳重与大气。书中对于这时候南京的描写是让我感觉比较温暖的片段:

可是,这样的南京在日寇的大举入侵下,“樯橹间灰飞烟灭”。黑色覆盖了记忆,风停止了呼吸,夕阳用余晖为死去的人举行葬礼。日军把他们的愤怒无情地发泄在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身上,士兵、百姓、老人、儿童、妇女,凡目之所见,均血流成河。神只会创造天堂,人才建立地狱。这场惨绝人寰的杀人竞赛持续了6周,南京城一半的人逃亡,剩下的一半人中又有一半人被杀,被杀的总人数粗略估计是30万余。杀害的手段极其残忍:砍头、活埋、强奸、枪杀、活人实验......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日寇对于妇女和儿童的令人发指的行为,在蹂躏她们的时候,尚且把她们当做人看待,可是蹂躏过后,便是杀人灭口和各种残暴的折磨手段。她们承受着身心双重的熬煎,却只能发出绝望的呐喊。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二十二》,讲的是慰安妇的故事。故事很平淡,可越平淡,越有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窒息感。

这些慰安妇承受着来自世人的偏见,明明自身是受害者却只能选择沉。默。作者这样解释道:不得不承认,彼时国人的思想很褊狭,或者,在战争中本就无理性可言。一方做嗜血者,另一方却只能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战争中,哪来的人道主义与公平?战后日本投降,接受了国际法庭的制裁l可是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浓墨重彩的一章的关注却云淡风轻。直到今日日本一些分子仍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选择集体性失忆,并妄想复辟军国主义。这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关。

在这样一种思想的荼毒下,服从被视为最高美德,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人理想被甘当体制螺丝钉的价值观取代。既然自身的生命都无足轻重,那么敌人的生命必定更无价值。这样一种变态的逻辑使他们成为了杀人机器,在背后也是一种拥有权力的膨胀。权力导致杀戮,绝对的权力导致权力的杀戮。

这就是一种“吾国与吾民”的关系。反观德国,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就像一个做错事以后及时改正错误的人,而日本政府却仍然选择厚脸皮,死不悔改。因为战争,人们对于人性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

这是人性之恶,但恶也会让善显得更加珍贵。那些由外国人组成的国际安全委员会在这场暴行中挽救了数万南京人的性命,这是人道主义对于法西斯主义的胜利。

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惨痛的历史,长歌当哭,但痛定思痛。南京大屠杀给了我们这样的历史教训:这也是作者张纯如写作此书的原因。南京大屠杀如果不被提及,只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成千上万的生命由于他人的恶念闪现而陨落,第二天他们的死亡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是集体性的失忆和选择性忘记。张纯如没有选择忘记,因为忘记屠杀就是二次屠杀,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她选择正视这段历史,而真实的历史总是那么残酷,张纯如最后也不堪精神压力而自杀。

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用生命让世人了解了这段历史,更加让人在扼腕的同时起敬:有些事,是不能被忘记的。事实欲盖弥彰,正义会迟到,但是不会缺席!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5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6周年纪念日,是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1937年的今天,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经6个星期的血腥屠杀,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端残暴的法西斯兽行。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段屈辱的历史吧!

南京——中国着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早在6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村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筑城史称越城。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2480年历史。这2000多年的历史里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定都。十朝古都、六朝金粉留下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史话、可歌可泣的伟绩。然而,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古城空前的灾难降临了。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又以20万兵力分南北两路夹攻南京,中国军队以10多万之众浴血苦战,英勇的反击侵略者。然而终因实力悬殊,13日南京城沦陷。

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暴行猖獗多达6个星期里,共杀害我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强奸2万以上的妇女,掠夺文物、财产不计其数,古城南京到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浓烟滚滚,断壁残垣,哀号凄惨……史称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不免一阵沉重。为了难以忘怀的纪念,殊不知,这纪念,更是一份哀伤!一份沉痛!一份哀思!

12月13日这个让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耻辱日子,想到日本鬼子丧尽天良的兽行,想到日本鬼子在我国犯下的奸淫掳掠,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我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实现和平、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理想和不懈追求。因此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能忘却日本军国主义曾经带给我们的伤害和耻辱。

然而时值南京大屠杀第76个纪念日的到来,让我却有一些难以困惑和忧愤。

一是在以前这个日子,纪念活动搞的如火如荼,较往年相比,现在总感觉一年不如一年了,媒体,报纸,网络都是冷冷清清,从电视新闻到纸媒、网络都没有举行什么大的纪念活动,有的只是草草一过,实在让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我们真的忘记了,忘记了那段屈辱的日子?

二是日本政府无视我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多次肆无忌惮地参拜靖国神社;湖南常德受害妇女要求赔偿的申诉还没有满意结果;日本政府在对受害者的赔偿和台湾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做出让中国人民满意的举动,至今日本政府包括一些右翼团体不但不承认那场侵华战争,而在美化那场侵华战争,更没有承认南京大屠杀。因此,大力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全民牢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耻行径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已成为当务之急的首要问题。难道73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应该淡忘吗?难道76年过去了,我们就能好了伤疤忘了痛?难道73年过去了,就能让它竟然还不如一个外国的圣诞平安夜吗?难道76年过去了,这个世界真的和平了?

世界各国一直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积极努力。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帝国主义曾经给我们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自日军侵华起,南京大屠杀和他们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直至今天依然铭心刻骨。经历这次战争惨痛,我们对和平的祈求更加热切,要求和平的呼声更加加强烈,我们更珍惜和平。时隔72年后的今天,饱受战争之苦的南京人民,乃至中国人民借此表达对和平的祈愿,借以呼吁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珍惜和热爱。值此纪念南京大屠杀76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戮30多万我们的同胞,以慰死难同胞冤魂!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3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