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800字(2)
《建党伟业》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间的历史。这十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炎黄子孙来讲却是非常重要的十年。这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涌现出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灾难史、抗争史,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大事浓缩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带观众领略了那一段风云跌宕、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影片可谓“星光灿烂”,阵容超强,很多一线演员的镜头甚至以秒计。一些青年演员取代特型演员担当重要角色,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影片为什么会受到各年龄层人群喜爱的原因:凭借明星的公众效应,拉近了观众与主旋律电影的距离。曾经看过报道,很多演员都心甘情愿在在影片中担任角色,哪怕是镜头一晃而过也行,甚至是纯粹的打酱油也毫无怨言。演员个个都这么看重这部电影,本身也说明了红色电影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影片中的很多桥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大辩论会一场,我被“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烈碰撞所感染,不论是陈独秀的提倡新文化,还是李大钊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介绍,都是字字珠玑;胡适对于白话文的精彩解读:“无能为力是四个字,而我用三个字就能代替:干不了!”令人拍案叫绝;学贯中西的通才辜鸿一番“古人何罪于今人”反驳也同样发人深思。蔡锷与小凤仙离别一场,一句“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将护国将军蔡锷的铁血柔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对这位舍小我成全国家大义的儒将倾慕不已。巴黎和谈失败后,绝望的女大学生悲愤地对警察说:“我是替四万万中华同胞喊冤!”可谓声声泣血、振聋发聩。当一大代表在南湖画舫中齐声低唱《国际歌》,十三位代表握紧的拳头和眼中噙着的泪水让所有人热血沸腾。
建党伟业观后感5
学院组织观看了为建党__周年献礼的影片《建党伟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了解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
除了演员明星阵容的强大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心灵的冲击。电影再现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最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恩下的年轻人,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同时也因为中国长期被西方列强瓜分和欺辱的惨痛教训,警醒了国人,“靠洋人是永远没有出路的”。因此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为了享受自我的帝王梦,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使原本残破的中国更加四分五裂,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
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能够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所说的那些话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应允了历史的要求,应允了民族的要求。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期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最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作为当代学生,我们活在一个没有战火硝烟,只有和平的阳光雨露里,我们拥有自由,享受自由,我们看着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渐渐走向繁荣富强。虽然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但我们不会忘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艰辛,也不会忘了此刻中国共产党为我们建立的一个国泰民安的家园,也不会忘了未来为中国共产党出一份力.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