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山大地震电影的观后感范文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我为受难者表示深深地哀悼!今天我有幸看到了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再现了当年的惨烈灾难和感人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欢迎查阅!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
对于《唐山大地震》的上映,期待已久。
22日晚间,走进了电影院。事先早已备好纸巾,然而,当幕尾王菲的《心经》响起时,纸巾完好无损,只任眼泪自然流淌,两颊留下清晰印记。
默默地离开电影院,走在深夜的大街上,久久不能消散的,是电影带给我的震撼。
记忆
76年地震的特效还原,触动更多的,是对08年“汶川大地震”的伤痛记忆。
山崩地裂,房屋顷刻倒塌,生命转眼被无情吞噬,真情在危机中的释放……影片还原地震带来的视觉震动,不得不让我在那一刻,勾起亲历5.12的伤感与叹息。
记忆,是电影强加给我的一项符号,也是串联电影的一根主线。女儿因为那忘不掉的回忆,记恨母亲三十二年;母亲因地震中对丈夫、女儿愧疚的印记,守望废墟三十二年。
亲情
电影所彰显的人文关怀,让我数次动容。尤其是,剧中对“亲情”的刻画,让我增添了很多对父母、亲人的思念和愧疚。
剧中母亲抚养儿子所表现的坚毅,为完成自我救赎而坚守破房中的固执,触动我心灵的,是母爱的伟大;
养父在生活中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心,面对消失五年的女儿的牵挂以及留下的凄凉背影,折射出来的,是父爱的纯真;
养母临终前的嘱托,以及表现出来的坚韧,撞击我的,是那些默默付出的亲情;
……
坚强
在电影中,无时无刻都表现出的,还有“坚强”。
母亲是坚强的,为完成对婆婆的承诺,为回馈对丈夫的感激,为省视对女儿的亏欠,用一生的担当,独自守望着心中的废墟;
养父是坚强的,支持女儿寻找亲人,默默忍受对女儿的思念与孤独;
儿子是坚强的,以残疾的身躯,始终想着为母亲分忧解难,开创着属于自己的事业;
女儿是坚强的,虽纠结于儿时的“忘不掉”,但始终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始终藏着感恩的心。
……
剧中的“他们”,都是坚强的。
或许,这部电影有一些不足,比如广告元素的植入等。但是,他能带给我们对人文主义的重新追索、对亲情的思考、对生命的尊重等等,已经足够了,不应过于吹毛求疵。
看《唐山大地震》,得到的并不是“形式”,颤动的不只是身体,而是灵魂……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
姚晓峰导演的作品,大都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做蓝图,人物线索驳杂,通常要在故事中,跨越漫长时空。之前的《幸福还有多远》是,《叶落长安》是,现在的《唐山大地震》无疑也是这样的作品。尽管与冯小刚导演的影片片名重合且都是华谊出品,但故事却又不尽相同,在姚晓峰导演的作品中,关于救赎,关于震创之后的心灵重建,主导了故事的走向,三十二年的时间跨度,以一群人半生的经历,让故事丰满起来。
但电影版本的基本故事框架还在,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母亲必须对儿女做出拯救一个放弃一个的抉择,然后用后半生来证明这个抉择是对是错。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多时候演员在现场说着台词哭,姚晓峰导演就对着显示器流泪,无论故事内外,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伤痛,但这“并不是以一场地震纪念另一场地震”的事情,电视剧开播后,姚晓峰说虽然拍摄时揪心累心,但确实让自己更坚强了。
而投入,是因为真诚所致,在姚晓峰导演拍戏过程中,有一些制片人也会要求赶工期,工期不是不能赶,但质量会打折扣,拍戏这事儿,没什么便宜可占。你糊弄戏,戏就会糊弄你,但糊弄不了观众,观众只能寒碜你。创作想要保持真诚的态度,很难,但必须坚持,这种真诚和坚持在《唐山大地震》中有诸多体现,夏天的戏冬天拍,剧中的演员躺在废墟上,四个水枪在空中喷水,小演员冻的一直哭,陈小艺握着他的手,说,坚持,再坚持一会儿,要不然导演还得再拍一条,而导演也在咬着牙坚持,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硬下来。为了真实的效果,那一刻他不能做自己,他要做导演!
《唐山大地震》的拍摄很多这样的记忆,这是一个难为自己也难为别人的事情,但没办法,一部作品要有诚意,想纯粹一点,干净一点,就必须有这样事倍功半的付出。很多人都以为导演都在过着“国师”一样的生活,但并非所有导演都是国师,导演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因为导演的战场在拍摄现场,而这也容易出现误读——几乎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导演于千军万马中指挥若定,很少会有人看到导演的孤独,由于操劳过度,姚晓峰导演有一次在片场突然心脏不舒服,一度几近昏迷,但现场所有人依旧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脸色苍白陷入病痛,他说他就躺在椅子里,看着他们忙忙碌碌,忽然觉得无比孤独。
所以《唐山大地震》这部电视剧,不光是一个剧中人寻找救赎与心灵重建的过程,也是创作者们反思,寻找生活答案的过程,在这个快节奏的变革的时代狂澜中,丢失的和变化的都太快,我们忙于追赶时代的脚步,常常忘记曾经拥有过的本真、淳朴,但好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执着、孤独的坚守着,期待着。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仅仅是历经时间的冲刷,仍依稀记得当初内心触动的感觉,或刺痛,或感动,或悔恨......如果,你能从中,即使是其中一个琐碎的小片段,传递给你正能量,都是它本身的价值所在。
当把一部小说浓缩成了两个小时的精华,由电影呈现,在灾难面前的巨大低落,随着剧情的延续,未来得及消化那种人无法与老天抗衡的无奈。剧情基本上占全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泪点,就像有人说的,你会感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比你刚挨过个大嘴巴,好不容易挺住了,泪珠还在眼圈里晃悠呢,一巴掌又扇上来,但凡个健全人都架不住这么折腾,不哭抽过去就算拣着了。改编成电视剧,你可以说它变得冗长,哪怕有穿帮镜头,但是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当你跟随着剧情,就好比你也参与了他们的生活,你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感情,来感受父爱在细节之处的体现,来发泄灾难时妻离子散的绝望,来宣泄迫于爱人的感受牺牲自己感情的无奈,来体会卸下重重内心的束缚敞开心扉接受别人呵护的幸福,来心疼满怀内疚一辈子过的不得安宁的母亲……我想说的是,只要我觉得演员的表现真诚,在其中被深深打动了,所有电视电影中的存在的不足之处,我都可以试着去包容,去原谅,或者,我的注意力根本不会在无关乎我情绪的事情上面。
天地崩塌,亲人离去,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幸存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温暖的住处和饱足的饮食,他们备受创伤的心灵更是我们救助的目标。一个人只有真正燃起了生存的欲望,才能摆脱灾难带给他们的阴影,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这部电视在灾难发生的场面上花的精力还是让人觉得稍有欠缺,而后不紧不慢铺陈叙述的是灾难之后发生的改变,人内心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而对于这种灾后心理创伤,心理援助,或许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也是电视本身的价值所在。
一块水泥板两边压住姐姐和弟弟,当陈小艺纠结了许久说出救小达的时候,她哭了,小登哭了,我也哭了,我想每一个不是在那种情况下需要做一个左右不是的决定的时候,那种绝望和无奈,不是能清楚体会到的,只是知道,难,太难了。
孩子,是灾难发生后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本该是无忧无虑唱儿歌、玩游戏的年龄,却被突兀地投掷到灾后的废墟中,目睹、甚至是亲身承受许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体会到的惨痛。在这次唐山地震中,一个7岁的孩子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亲生母亲选择了弟弟放弃了自己,从此有了心结;另一个7岁的孩子,以自此以后背上了满身的负罪感,在陈小艺扮演的母亲每次执着的去找寻小登,每日酗酒,他内心的负罪感就会加重一层,他始终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姐姐,而每一次揭开这层伤疤,内心的阴影更深了。这里不得不提演7岁时的姐弟俩,演的真棒。
当时在地震之后,看过一些心理援助帖子,和成年人比起来,孩子们由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制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在建立之中,因而在自然灾难中更容易遭受到身体伤害,无法保护自己,无法理解发生的灾难,也更难应对灾难后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能做的,便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扶持以及专业的心理援助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心理能量,帮助他们迈过这片人生的荆棘。
我想,每个晚上她们都会在梦中重演地震的情形,噩梦成了灾难留给她们的另一个痛苦经历。
而影片中,小达因为母亲的忙碌,想必是没有那个条件得到心理援助的,以致即使长大后还是不敢面对是自己被动害死了姐姐的现实;小登虽然有一个视她为亲生女儿的妈妈,这里要赞一下吴越,她的恬静美丽气质真是让人觉得很舒服,每次在她扮演的董桂兰对小登贴心的关怀,我总是会觉得温暖到心窝里,在她最终走了,我竟然哭的那般不舍。
长大后的小登由佟丽娅扮演,演员找的还是不错的,佟丽娅身上既有的独立坚强的一面还是很到位的。
每个演员都很赞,毕竟是老戏骨嘛~张涵予虽然只出现了几集,但他塑造的父亲形象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刻到能清晰地体会小登对他独特的依恋。陈小艺塑造的母亲也别有一番滋味,与徐帆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记得在果壳上看过,“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真正开心起来,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人,没有踩着尸体、淌着血水爬出来的人,他不会真正体会到我们的心情。”一位来自灾区的老师如是说。是这样的吗?也许是。但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媒体上反复呈现的关于9.11恐怖袭击的大量图片、声音造成了远在灾难千里之外的人们大脑结构发生了与亲历灾难的人们一样的非常危险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人们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
所以,电视剧的存在也有它的影响,如果体现得好的话,也是能带来它的价值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看过电视报道或者是相关影视的人来说,首先需要做的是先接受自己的悲伤、恐惧和慌乱的情绪,要明白这些体验都是人之常情,没有类似的体验倒是不正常的。如果可能,找个安静的地方,接受它、体会它、反思它,甚至把这种感觉当成是自己的宝贵财富,因为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很少能停下脚步来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大灾过后往往会掀起一波感恩父母、珍惜生命的风潮,正是因为灾难唤醒了人们最深层的感情,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