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600字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600字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1
《朗读者》中的每一个朗读者都珍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在他们敞开心扉的娓娓叙述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跃然而出。在他们充满深情的朗声诵读中,传播着广博高雅的文化内涵,让听众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从而产生发自心底的共鸣与感动,激起人们沉寂已久的对知识的汲取与渴求。
《朗读者》其新颖的创意在于把文字和阅读者通过阅读的方式紧密地连结在了一起,融合在了一起,是人与文字的和谐统一。一个朗读者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读者所诵读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读者最真挚的心声和最切身的感悟。
首期推出的朗读者之一许渊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翻译家,至今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多年,特别是古诗翻译,世界称奇,号称“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能做到英汉、法汉互译,成为中外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至今96岁了还在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且立下豪言壮语,一百岁完成莎士比亚全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在谈到翻译林徽因的诗《别丢掉》时,还引出了老人的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当时为了喜欢一个女同学才翻译这首诗送给她的,但是,直到50年以后才收到这位女同学的回信。老人说起来曾经的美好往事也是动情的热泪盈眶,不禁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这样的朗读者,这样的故事,就是《朗读者》馈赠给观众的饕殄大餐,面对老人活到老干到老的铮铮誓言和未泯情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只争朝夕地工作,不发奋努力地修身养性?相信每个人都会在敬佩他的同时被其深深地感染,定会思考自己的路怎样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朗读者来自社会各界,有知名学者、文艺名流、企业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众。无国界医生、16年陪读失聪儿子的母亲、选择与艾滋病患儿共成长的校长等等,他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人性的光辉。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畅谈一个个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人和事,朗读着自己钟爱的作品或自己写作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是他们的朗读水平高低,而是朗读者背后所凝聚和散发着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份沉甸甸的爱,一份对社会、对国家及对家庭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关注《朗读者》,做一个朗读者吧,朗读可以让人遇见更好的自己,喜欢上朗读,你便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偷偷爱着你,朗读者的世界也因此变得绚丽多彩,充满关爱,充满和谐。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2
声音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声音变得多样而特别,有睡前的温柔细语,有让你告别起床气的甜美叫醒,有身临其境的故事情节,有唐诗宋词的古雅之风,有失恋时不顾一切的相守相伴,有带你进入音乐之巅的K歌之王。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最为丰富的声音。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潮涌而来,种种现代传播媒体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亦在挤占人们读书的时间。尽管超过半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纸质书籍阅读”,然而,在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下,人们不得不迫使自己的精神向工作倾斜,留给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朗读者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它让普通人传递感情的手段多了一种选择,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有时候利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显得更加真实。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3
谈及金士杰,台湾知名演员导演,话剧界的教科书,《白银帝国》里的刘掌柜、《一代宗师》里的五爷,《绣春刀》里的魏忠贤,《师父》里的郑山傲,《剩者为王》里的感动众人父亲,热播剧《外科风云》里的老院长……每一个标签都是工作给予他的,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而不婚主义,58岁结婚,花甲之年喜获龙凤胎,这些是生活中的金士杰,有又哪些不一样呢?在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近期播出的第十一期节目中,解读了不一样的金士杰。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流动的,过去决定了现在,现在预示着将来。然而总有一个时间节点,在那一天,聚焦着整个事件的关键时刻,让所有人为之铭记。这期的《朗读者》以“那一天”为主题,邀请到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中国南极科考奠基人郭琨、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特级摄影师姚建中、中国内地女演员江疏影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生命中最难忘的那一天,和那些令人惊奇感动的细节。
金士杰的那一天,是爱让他改变
金士杰是不婚主义者,却在58岁突然结婚,然后花甲之年喜获龙凤胎,对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金士杰用“奇幻”来形容,“我是一个凡人,怎么会在我手上出现另外一个生命。”他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喜悦,“不敢说多,我总觉得自己应该低调一点,谦虚一点”,但是从他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你无法不感受到他对于这份喜悦的珍惜和满足,还有他对于幸福的定义。
谈及那一天,他说,当时爸爸都已经96岁高龄了,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爸爸,他能分辨出爸爸当时的心情,那拉长的语音中对自己的祝福。从对世界的害怕,到害怕自己来不及陪伴孩子更长的时光,金士杰说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进,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但是从他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改变他的是爱,是妻子单纯因为快乐事情而笑出眼泪的样子,是孩子一天天成长直到初中结婚生小孩的样子,是百岁高龄父亲对于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当然也是金士杰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爱,对家人还有他热爱的舞台。
台词不仅仅只是台词,更是他生活的样子
作为台湾话剧界最具影响力的老戏骨之一,金士杰在之前的很多年里都只活跃在话剧艺术的世界中,很少参演商业影视剧。不过近年来,观众们却经常能在各种商业片中看到他,精湛的台词功力加上细致入微的表演甚至经常把主角的光芒都掩盖过去。为什么金士杰老师有戏?
金士杰谈及孩子的时候,很难不让人想到《剩者为王》里的父亲对于女儿婚姻的态度,现实生活中金士杰也说他希望孩子经受挫折,但是又无条件的支持他。相较其他朗读者,金士杰的朗读,似乎多了一份代入感,这与他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自然分不开,但更多的应该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言,这些感动来源于金士杰的本身。多年以后,他的戏剧融于了他的生活,戏剧里关于家庭,关于爱的内容,正是金士杰的生活,又或许也可以说是他融于了戏剧。“爱!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爱,就好像小鸟折断了翅膀。”因为如此,才足以动人。
“我愿意他提早发生,但是我又不愿意撤销原案”,或许正如金士杰说言,他是矛盾的集合体,但是这让他的生活更丰富,也让他的戏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