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电影观后感作文600字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收起义电影观后感作文6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秋收起义电影观后感作文1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我敏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因此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我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能够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透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x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透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期望。
(2)人民x队思想
当发现参加秋收起义的个别团的领导者存在机会主义、盲动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时,毛泽东同志果断的在1927年9月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x队的绝对领导权。对x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虐待逃兵等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口号,甚至还给逃兵发路费。从中体现了爱民和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我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这的确是一支刚强的人民x队。
(3)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实事求是
在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下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创造性思维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x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刻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
秋收起义电影观后感作文2
忆古思今,今日我们总想着人际交往究竟有什么秘诀,或者捷径。确实,应对社会这个庞大的网,人与人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无从忽视人际交往的重要。我从来不相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亦从来不觉蝴蝶效应的夸张。也许秘诀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心诚。如同影片中的毛泽东,在其军事才能外,还有他为人民着想的诚心,诚心诚意地理解他人,诚心诚意地包容别人,诚心诚意地为群众着想。
影片从中间开始,越来越沉重。敌强我弱,内部纷争,无一不是棘手的问题。在这些重重困难下,他并没有退缩,也没有动摇,反而用过人的胆识,突破教条,冷静地寻找方法,走前人没走过路,一条新的路子——工农武装割据。看到此,我思绪万千。我们的人生道路何尝是一帆风顺?家境不富裕的我,以往在现实与梦想中挣扎,总觉得生活处处受羁绊。其实,只要你敢想,只要你认为你所坚持的是正确的,谁又能阻挡你前行的道路?好好的一个文化生,中途突然一个念头的转变,就走上了艺术生路子的我,当中怎样少得了反对的声音。也许没人会明了,可是你必须要坚定,必须要明白,自我在做着什么。你要沉默着忍耐着,默默做好自我,等待一个为自我证实的时机。如同影片中,秋收暴动,毛泽东怎样不明白其重要性?如此重的担子,在节节败退、死伤惨重、爱将痛失下,难以力挽狂澜,谁能不悲恸?可是谁又能说秋收暴动是失败的?如果不是这一场战争的失败,又怎能引出这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所以,就算今日的我们是失败的,并不代表以后的我们也是失败的,谁。世上没有绝对的事,因果也总是错综迷离,我们无从把握,只能用高昂的心,去期盼每一个明天,筑造我们的人生。
每个人视角不一样,站的立场也不一样,而以上,与战争相关的包括战争的意义我很少提及,大多都是一个小情景,就让我想到了自身与身边,可是我想,相比那些过去的历史来说,历史留给我们今日的思考,才最是重要,并且珍贵的,读史使人明智,大概如是。
秋收起义电影观后感作文3
《秋收起义》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推出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好影片,好就好在它真实而艺术地表现了秋收起义这一代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转折点的重大事件,简洁清晰地把秋收起义的背景、进程、后果以及起义部队内部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反映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异常是塑造了毛泽东不信洋教条,作出由进攻中心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光辉形象。
影片着力描述毛泽东为实现这一战略转折所遇到的艰难和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当时的中共中央受共产国际控制,仍然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要求攻打中心城市长沙;起义军官兵充满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愤怒复仇情绪,有的担心重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的盲目服从共产国际和党中央关于攻打长沙的既定决策,纷纷反对毛泽东提出的向湘赣边界转移的主张,他们讽刺说这是“占山为王”,甚至骂毛泽东是“胆小鬼”、“逃跑主义”。在这种上有“左”倾领导的巨大压力,下有受传统思想影响、盲目听命上级的重重阻力,毛泽东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坚定、果断的气魄,他用极大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进行了艰苦的说服工作,在起义部队领导集团内部进行了紧张尖锐的斗争(毛泽东同师长余洒度在士兵大会上舌剑唇槍的辩论,把这种斗争气氛推向白热化)。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及他生动的说理艺术,他的“上山”的正确意见,最终得到多数干部战士的赞同和拥护,实现了向井冈山进军,从而为中国革命开拓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