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800字
虽然《爱德华大夫》是黑白片,但是透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向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个性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8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1
这天这次儿童心理学课,我们张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爱德华医生》,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老院长默奇逊大夫,就是最后自杀的那个医生,即将退休,新院长爱德华大夫走立刻任,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也就是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但是不久之后,女医生便发现爱德华是一个冒名顶替爱德华大夫,他是一个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他患有健忘症,连自己是谁也都不明白,甚至断定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假爱德华之后逃离了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女主人公找到了布朗,躲开警察的追捕,一齐躲到女主人公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家。当深夜布朗的病复发时,布鲁诺夫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之后,透过分析男主人公的梦幻,解开了他的犯罪情结。原先他童年时在一次玩耍时不留意伤害了他的弟弟,对弟弟一向很内疚;另外在一次滑雪中真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滑下山坡时,他就一向误认为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女主人公则从老院长和布朗的梦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就是老院长默奇逊大夫。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再比如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那里,平行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还有,在约翰·贝兰特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终从这个梦里找到了凶手,帮忙约翰·贝兰特恢复了清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想梦境其实就是真实反映人们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途径吧。
纵观此片,心理咨询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片多次出现彼得森医生与男主角的咨询片断,还有对于梦的记录,梦的解释等等。从心理咨询来讲,首要的原则是用心关注,消极对待。而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应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凸现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我相信这也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同时把心理学进行推广至专业水平。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用心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一齐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至少从该片中,我认识到,心理治疗是一项对心理治疗师要求极高的工作,如要有爱心、耐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等。
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又获得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能够表现善,但表现的时机必须要注意不要对周围人造成伤害。一个善良的人并不必须是心里最健康的人,这个善良也许只是你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他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如果要真的做到善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我,这个我中有善有恶有欲望。能够坦然应对这些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善。
另一种结尾:因此,我觉得此片就应推荐给每一个爱好心理学,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一齐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2
《剪刀手爱得华》是一部富有哲理的美国科幻片。主人公爱得华是一位古怪的科学家研制出来的一个“科学怪人”,他有着和人一样的形体,一样的感情,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于他有一双“剪刀手”——他的手指是一把锐利的刀子、剪子。这与众不同的手赋予他非凡的艺术天赋,然尔也给他带来不幸的遭遇。
一天,一个化妆品推销员在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发现了爱得华,这位好心的太太把他带回家中,本想照顾他,没想到这是他悲剧的开端。
爱得华与众不同的手和与众不同的技艺不为周围的人们所接受。一次,他用手上的刀子切了一块蛋糕送给一个小男孩,换来的却是一句“脏死了”。更有甚者,一个男学生利用爱得华灵巧的手去偷父母的钱,不小心触动了警报,其他人逃之夭夭,爱得华却被捕了。法庭上,人们把一切责任推到他身上,而他无法为自己辩解,单纯的他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个复杂善变的人类世界。圣诞节的夜晚,他孤独的徘徊街头。一辆疾驶而来的汽车眼看就要撞上一个过马路的小孩子,爱得华奋不顾身冲上去,他手上的刀子却把小男孩的脸划伤了,孩子的父母追上来,认定他要伤害孩子,不容分说又要把他扭送到警察局,可怜的爱得华只好逃跑,愤怒的人们在后面追赶他,诅咒他。他跑呀跑呀,又回到了那座古堡,那座与世隔绝的古堡,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最后的归宿。
爱得华处处想与人为善,为什么人们却容不下他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他与众不同,人的世界如此宽广,可就是容不下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身体上的与众不同向来不为人们所接受。那些畸形人,残疾人受尽了人们的欺凌和白眼,就是那些具有特异功能的“超人”,也被人们称为“怪物”。
思想上与众不同更是为平庸的人们所排斥。有独特见解得人,必然遭到一般人的毁谤。16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提出了举世震惊的“宇宙无限”说,被天主教斥为“异端”,最后被活活烧死在火形柱上。解放初期,在一片“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声中,马演初教授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计划生育”的理论,这在当时无异于投下了一颗炸弹,立即引起了上下一片的反对,马教授被批判了,而他的理论被斥为“谬论”。在“wen革”中,他又因此遭到了非人的折磨,虽然时至今日,他的理论终于得到了承认,但是,为了这“与众不同”,马教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而我们国家也为此遭受到了无可挽回的惨痛损失。
今天,随然不会再有人因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被烧死了,但是与众不同的事物依然处处遭到人们的排斥。许多人因此在世俗中撞的头破血流后,就磨平了自己个性的棱角。人们会说他“成熟了”,“老练了”,殊不知一个人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创造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