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观后感作文700字左右
《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三国演义观后感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观后感作文1
《三国演义》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招贤纳士,齐心协力同破黄巾贼。第二部分是请孔明出山,立蜀国,与吴国孙权联军,同抗曹操。第三部分讲关羽被擒,张飞被部下斩,刘、孔明又相继病逝,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最终孙权降魏,蜀国灭亡,三分归一统。
我敬佩三国人物。三国英雄者,多也,其一例,我最敬佩:话说刘备撤军,军中不见了赵子龙,张飞误以为子龙降曹,大怒,欲取子龙首级,备劝住,方止。却说子龙那边,子龙找到后主刘禅,甘夫人却投井自尽。于是,赵云很是悲哀,但曹操十万雄兵在后,不得已之下,子龙将禅护入怀中,挺钢枪,夺宝剑,使出浑身解数,杀开一条血路。幸得曹孟德求贤若渴,不叫人杀赵云,加上碰上张飞,终脱出重围。
这段话描写生动,写出赵云的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忠心救主的高尚品质。再看看中国历史,岳飞、吴佩孚,苏轼等有节气者固然多,但为何会酿成悲剧?是无气节,国之奸臣所为。那时有节气者似铁铉者甚多,却又谈何容易?余者投敌弃友,虽利己,却为后人所不齿。
再看看现代者,处于享乐主义社会中的人,大部分懦弱无比,更别谈中华民族的`“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的美德了。先别说这些“之乎者也”的了,现今中国人明说抵制日货,与日不共戴天,谁却曾想到过人是支持洋货,抵制国货了呢?
现今,中华民族之节气,行将消弱,爱国人士都很忧心。其实,爱国不须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得有爱国气节,爱国之情操。勿须说多好,只须有真才实干。
读完《三国演义》,我感慨万千。“青山依旧在,何处夕阳红?”民族之气节,爱国之情操,是我中华民族千古国魂,令高山仰止!
读三国演义观后感作文2
书,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汪洋,你游得越远,收获的知识越丰富;书,是一座无穷无尽的宝库,你开采得越深,得到的知识越渊博;书,就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你向他求教得越多,你的知识积累得越广泛。
《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从3岁的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开始,我就深深地迷上了它,到现在,更是常常利用一切该用的、不该用的时间,废寝忘食地读这本书。有一天,我正在做作业,无意中一抬头,余光瞄上了书架上的《三国演义》,我的心头顿时痒痒的,思想斗争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偷偷从书架上抽了一本,贪婪地读了起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突然,一声炸雷在耳边响起,妈妈来了!崔皓为,作业写完没有?10点啦!啊?我大吃一惊,急忙扔下书,开始奋笔疾书,可那天运气实在不佳,作业偏偏又特别多,一直写到12点才在妈妈的批评声中疲惫地爬上了床。那天夜里,赵云大战曹操的'精彩场面一遍遍在我的梦中回放
就这样,《三国演义》我读了很多遍,对书里的很多经典故事更是倒背如流,从中也得到很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大败曹军;刘叶发明的投石机大败袁绍;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更是所向无敌!看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谁拥有了知识,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战斗的胜利!
同样,当今世界,谁领先,谁获胜;谁落后,谁挨打。一个个惨痛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学到更多的新科技,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读三国演义观后感作文3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700字精选。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读后感《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700字精选》。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