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1935观后感700字(2)
领袖1935观后感700字4
1935年10月19日,工农红军在经历了自成立以来最艰苦卓绝的挑战后,结束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
曾经沧海,盛世与乱世,交错成历史的梦影。笼罩着葱葱郁郁的山川,回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令人感到无尽的苍凉和悲壮。
观看电影《领袖1935》后,我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感触,我从未感觉与毛主席离得如此之近,仿佛那一次次慷慨宣言,一次次成功的指挥就在眼前。
夕阳映着群峰攒聚的`娄山关。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1935年2月25日傍晚,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的中央红军在这个"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的兵家必争之地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这一天,密集的枪声响彻天险;这一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湘江到高原:四渡赤水是"逼"出来的。"湘江"两个字,牢牢地刻在92岁的原红三军团老战士王道金记忆深处。第五次反"围剿"后被迫撤离苏区的中央红军,在湘江边遭遇了最惨烈的一战。王道金记得,120多人的连队,过江后只剩下一半;他还记得两岸的石头溅满了鲜血。
死者的鲜血终于引起了生者的反思。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危急时刻,曾被取消党和红军指挥权两年之久,甚至没有被列入长征最初名单的毛泽东,以正确的主张和力挽狂澜的气度赢得了党内的大多数人的支持,也在实际上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史家说,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转败为胜的转折点。
但胜利并不是转瞬即来。被后来的军事家赞叹不绝的四渡赤水,并不是一盘预先布好的棋局,相反,它是被失利给"逼"出来的。
《领袖1935》这部影片着重讲述1935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民族内部矛盾上升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剿,完成北渡长江,领导民族抗战的伟大转折,再现了万里长征波澜壮阔艰难卓越的历史画卷和英雄史诗。
总之,最令我震撼内心的那首诗是《领袖1935》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领袖1935观后感700字5
电影《领袖1935》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所拍摄的电影,电影以周恩来总理的视角来结构全剧,影片讲述了在1935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了北渡长江,领导民族抗战的伟大转折。再现了万里长征波澜壮阔、艰难卓绝的历史画卷和英雄史诗。在电影谢幕后,我却不禁在心中沉思。
为什么工农红军在当时条件如此恶劣、经济如此贫穷、装备如此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冲破国民党优良装备的几十万军队,除了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的战术思想外,更为重要的莫属中国共产党全党全民的团结一致。
在片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首的工农红军部队积极讨论,献言献策,直言闲谏。领导人之间不猜忌不玩权术,私底下,他们是感情真挚的好哥们,工作上,是能红脖子讨论战术的工作拍档。每个人都秉着为大局着想,为工农红军好,为人民做主的好信念积极工作,认真努力,全心全意,团结一致,忠贞不二地向着规定的目标进取。最终以简陋的装备、朴素的军队夺得了诸多战机。
反观国民党军队坐拥几十万大军,办公条件高档,作战装备完善,理应获得压倒性的胜利,然后事实却不是这样。究其原因,就在于国民党军队不团结所致,从上至下没有统一的信念,在作战中,蒋介石命令部下调转士兵守卫即将被攻陷的城池,部下竟因为担心自己的老巢没有士兵守卫会让自己陷入危险,阳奉阴违,背叛军令,不调遣军队予以支援,最终导致国民党政府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地。
俗话说一只筷子易折断,团结就是力量,就如同一支乐队,再完美的个体如果组成一个团队不团结合作,各自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演奏,那么音乐必然是变成了噪音,毫无悦耳之音。相反,团结合作的乐队合出来的歌曲是多么的美妙。
领袖1935观后感7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