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观后感500字(2)
十二公民观后感500字5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12位政法大学毕业生的“亲属”,作为一场真实案件的陪审团进行案件分析审判的过程。电影一开shi一边倒11:1审判有罪,但是唯独8号对案件证词怀着非常多的疑点,并逐步与其他11位陪审员进行激烈的推理,推理期间交织着每位陪审员的个人感情、直觉、价值观、经验,辗转曲折,但最终秉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真理的执着,所有陪审员一致以无罪通过陪审裁决。通过电影有以下几点收获:
1、对生命权的敬畏: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生命是作为公民权利的主体而存在的前提,是公民最根本的权利。面对生命权,人人都需要怀着敬畏去对待,这是自然人的最高人格利益,是人得以存在的体现。
2、对待他人容易标签化:人们容易根据自己固有的感情、直觉、价值观、经验等,非常轻率地、绝对地根据他人的群体身份而下定论,使得认知与现实产生偏差,如电影中对“富二代”、“保安”、“干爹”、“店小贩”等固化认知。标签化容易造成对相关群体的误伤,扭曲社会认知,扩散负面情绪,同时也契合当今媒体的“眼球经济”需求。
3、理性思维非常重要:我们学习过数学推理过程都知道,每一步的结论dou依赖充分严格的公理、定理依据。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忽视这种推理化理性的思维,本质上是大脑的惯性是“节省能量”,因此容易用直觉进行判断。理性思维要求对事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进行数据逻辑推理。在电影中8号陪审员带领大家不断用理性+数据+实践进行推论,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怀着“算一本帐”的思路多学习理性思维的益处。
非常推荐大家看一看这部电影。
十二公民观后感500字6
当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刚刚走进会场的时候,估计除了带有特殊使命的8号陪审员(就是何冰饰演的角色),其余各位都并没有将这场讨论当回事。他们或主动或被迫来到这里,只希望迅速达成一致,赶紧散伙各回各家。 正如人际心理学所讲:我们永远无法直接观察另一个人的内部状态,也永远不知道真实的对方是什么,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反应了我们对自己内部体验的理解。有限的证词和背景资料,无法还原真实的弑父嫌疑人的全部,所以,其激发出的陪审员们对富二代的分析,多多少少承载了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
或许正因为如此,当讨论持续深入,参与者越来越多卷入个人经验的时候,对案情的讨论,仿佛成为对各自陪审员人生经验的讨论,因此出现更多的推己及人,甚至情绪冲突。
比如,当11:1的局势僵持不下,第一个站出来对何冰表示支持的急诊科医生。他不赞同无罪的观点,但是却赞同何冰的态度,因为,面对工作当中遇到脑死亡的病人,生命虽然已经不可逆,但要同意家属放弃治疗的建议,仍然觉得非常艰难,所以觉得应该尊重生命。
比如,第一个改变投票倾向的空巢老人,他改变想法是因为对案例有更深刻的理解了么?并不是,而是早年自己和父母被打成右派天天遭批斗搞得不想活下去的经历被唤醒,想起曾经站出来鼓励他的人,由此推及:如果富二代真的没罪,只要有人站出来说一句话,他就有可能活。
十二公民观后感500字7
一、普通人断案不比精英断案差,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影片中,一群未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12个普通公民,就能判断刑事案件的事实,这就是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美国举世瞩目的黑人棒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被判无罪,就是法庭陪审团认定的无罪。我国是法庭陪审员制度,虽然一字之差,但效果天壤之别。
我国的刑事案件的事实由法院(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精英或一二个法庭陪审员)认定,但仍然冤假错案不断,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呼格、赵作海等冤假错案即可证明这一点。
由此可见,精英断案比普通人(法庭陪审团)断案高明不到哪里去,有些案件凭普通人的良心就可以断案,正如影片中的8号法庭陪审员坚持无罪的观点为,就是他就认为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被判死刑,是不是要慎重些,再讨论讨论,这就是良心。断案方面,精英的良心不会比普通人的良心好到哪里去,甚至有些时候表现更差。
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就是普通人断案,让更多有良心的人去判断案件事实,值得我国法庭陪审员制度去借鉴,一两个法庭陪审员太少,又摆脱不了陪而不审、陪衬的尴尬现实。
二、影片结尾处8号法庭陪审员回去取检察官证,立显检察官正义、求真的高大上形象,殊不知这与现实中的形象相去甚远。这实为画蛇添足的拍马之景。
三、影片中坐过冤狱的法庭陪审员一句话,印象深刻,送给现在的公检法人员铭刻于心,这句话是:“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十二公民观后感5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