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精选)(2)
#561346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精选)篇4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343752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精选)篇5
“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然而,作为纪录片,它不同于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亦或是能够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 “比赛”形式。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那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人与食物的关系已经达到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人文关怀贯穿其中,用最质朴的表现手法展现那些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1)自然的馈赠 对于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辛勤劳动的人们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 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貌,唯一相同的是作为中国人对主食样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3)转化的灵感 由豆腐、到酒、到酱,再到泡菜,那芳香浓郁的味道令人难忘。一坛坛、一罐罐的发酵,敏锐又果断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碍,营造了条件,把握了机缘,经历了失败。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自己掌握到的技术,转化的灵感是最大的智慧!
4)时间的味道 腌腊、风干、糟醉、烟熏,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盐的味道,它来自时间,也来自人情。它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等感情交杂在一起,才下舌头,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滋味,哪个是情怀!
5)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变化到菜式的变化,水火本是两家人,对立却又互相牵制,对于厨师而言,水火关系的调控,是他们技艺的展示。而厨房的秘密无非就是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
6)五味的调和 甜苦咸酸辣,五味是评定一道“艺术”的关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获,是被认定的喜悦与幸福,不仅仅是对一道菜,更是一位厨师,一种文化的认可;苦是苦尽甘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咸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认同;酸是不堪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然而在菜里它却是不可或缺的“画龙点睛”之笔;辣是坚韧与果断,尤以川菜闻名。
7)我们的田野 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糯稻、海参、河蟹、芋头、青稞,农田还是菜园,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看天!”从餐桌回归大地,颇似头尾呼应的手法,也为《舌尖上的中国》画上圆满的句号……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不同于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厨师等级,不分国界的,但是请别在接纳他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丢弃了属于你自己的乡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精选)篇6
今天,我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电影。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年糕的制作。
每当晚稻成熟时,就是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对于 5岁的宁宁来讲,做年糕就是她最大的爱好。她喜欢和外婆、祖母一起做最传统的年糕。井头村,三面环海,是个美丽的村庄。这村里,顾阿婆今年已经78岁了,她已经养育了三代,现在正在养育第四代。
宁波水磨年糕用晚粳米制作。经过 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组 。再用做好的米粉团使劲揉压,一条条的脚板年糕就做好了。宁波人总喜欢在腊月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在外出的时候,年糕既是吃饱的主食,也是美味的菜肴。
用年糕和螃蟹一起煮,螃蟹吃起来就别有风味。
用做年糕的面粉还可制成小圆子。小圆子代表着团圆之意。
用艾草混入米粉团中,可制成青色年糕。刚做好的年糕温润软粘,再撒上 金黄色的松花粉。这味道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中国的美食博大精深,可千万不要错过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精选)篇7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美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我们国家都有这样多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主要内容为各地美食生态。通过美食的多,来展现食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见识。
一道普通的菜就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这些不过是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特别要说的就是在我们美丽的苏州有水八仙是指茭白、莲藕、水芹、鸡头米、慈菇、荸荠、莼菜、菱都是人们所喜欢吃的。它可以烹饪出好多的味道,也可以生吃……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就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以上介绍的是我很喜欢吃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精选)篇8
前段时间,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其中的北京烤鸭充满向往。烤鸭营养丰富,滋味独特,令我垂涎欲滴。看我这么馋,爸爸妈妈真的带我去品尝了一次。
厨师把一整只烤好的鸭子放在特制的小推车里,推到我们餐桌旁边。它是枣红色的,油润发亮,香气扑鼻。看厨师片鸭肉是一种享受,只见他帅气地拿起刀,如闪电般地下刀了,在他的巧手下,每片鸭皮大小一样,薄厚一致。再下刀,片出的就不光是鸭皮了,还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鸭肉,看得我们口水直流。没一会儿工夫,他就片好了鸭肉,装进盘子里了。
脆脆的鸭皮,嫩嫩的鸭肉,简直就是绝配。
烤鸭吃法多样,最适合包在荷叶饼里吃。荷叶饼有成人手掌心那么大,圆圆的、薄薄的,把几片鸭肉放在上面,蘸上酱汁,夹一根黄瓜条,或者加上几根葱丝,又酸又甜又脆。
烤鸭好好吃啊,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学着做烤鸭吃。这么好吃,怪不得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