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观后感 > 观后感600字 >

壮士出川观后感600字(2)

树杰分享

剧集中的战争场面随着剧情发展不断扩大,从第一集的顿悟寺阻击战,发展到后来的藤县保卫,及至后面的台儿庄战役、老河口保卫战等等,《壮士出川》展现了抗战中大大小小34场战役,堪称一部抗战浓缩历史。主人公张抗也在不停的战斗中成长,从最初的莽撞学生连长,到后来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军官,张抗几乎是用血和泪积累下战斗经验成长值。

同时,编导并没有弱化日军的角色,剧集中的桥本、藤田等日军高级军官的形象在剧中也很有特点。至少,在这部剧集中,日军的实力很强大,所以川军团以及中国军人才会作战如此艰苦,剧集中也展现出当时军队的落后装备,川军团甚至连手榴弹都是土法制作的,弹片的杀伤力并不高。也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川军团和日军打了一场又一场殊死战役。精致的道具以及宏大的战争场面,都让《壮士出川》成为一部精良的国产战争电视剧,这部剧集给观众展示了川军团在历史上书写的一页,也同时让观众了解到抗日战争的艰难、痛苦、与伟大。

《壮士出川》观后感600字四

这是一部关于英雄和死士的电视剧,一面死字旗成为贯穿全剧的猎猎大纛。几乎所有参剧的主要演员都重伤或牺牲了。第二集打下气球的廖俊杰是第一个,往下不完全统计有谢团长、魏明刚、王铭章和副官、刘湘、干猴儿、黑娃、胡大个受伤、秦福才、徐翻译官、焦大胡子、和尚、毛弟、徐营长和袁大头、徐阴阳、莽娃和李波、吴天禄、郑桂芳、王长生、夏之悦、葛薇、靳继忠、杨彪、张抗等。

此中人物涉及上到川军长官,下到列兵和伙夫,涉及我军以及插入敌军内部的工作人员,涉及男性和女性,以葛薇、夏之悦、郑桂芳为代表,表现了川军中女性也尽其力发挥了作用,涉及国军和共军,涉及了军人和非军人在这场战斗中的作为,例如小翠仙和劳军团等。关于死的方式,有被炸,有被击射,有以枪自杀(如徐翻译官和夏之悦),有携炸药与敌同尽(如干猴儿、秦福才、徐阴阳,以及大结局中的张抗和杨彪),王铭章和靳继忠死前配有天崩地裂似的音乐,秦福才抱着大锅赴死是在卖萌虽然历史不萌,张抗死前的“弟兄们,回家喽”是让我最感动的全剧经典话语之一,这一“家”既表现了抽象意义上的战士视死如归宿、战友在归途中共在,也表现了出川壮士以死据守最后一道屏障的家国情怀。

本剧兼顾个人和群体,兼顾点和面,在点的层面塑造典型,深入刻画,在面的层面加强铺陈,在有限的画面和情节中彰显无限。在和尚之死的相关场景中,先能看到和尚带领一个班的人马凛然屹立,这是一张慷慨赴死的英雄群像。接着展开厮杀,直到拼到最后的一兵一卒,和尚拄刀孑孓耸立,缓慢而悲壮地倒地。

《壮士出川》观后感600字五

近期四川卫视热播抗战大剧《壮士出川》,每天两、三集,断断续续看了一大半,今晚就大结局了,也来说说该剧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

1、剧情均有史实依据(这点与《亮剑》一样),因此更显得真实可信,比大多数神剧强;

2、战斗场面花了血本,血腥残忍真实感强,特别是爆炸场景。当然也有很多网友指出肉搏中川军的大刀比日军的刺刀强太多有些不真实。

3、虽然没什么一线名演员加盟,但几个主要男角的表演值得肯定。

缺点:

1、也许由于经费问题,虽比一般草台班子强,但场面塑造很不够,比如一个团、一个旅列队、行军时始终只看到那么几十百来号人,鬼子一个联队或旅团出动时也只有两三辆车几十百来号人,跟八一厂的《大决战》或中央台的《康熙王朝》等简直无法比。当然还有网友指出的道具方面BUG很多(我个人对这方面倒不是很在意);

2、虽然据说剧本制作就花了四年时间,遍请专家、亲历者参谋,可谓精雕细琢,可惜还是留下许多漏洞。问题主要出在“通共”上,不知是否审查方面原因,现在只要一拍国军抗战剧,其主要正面人物必然“通共”,连滇西抗战的远征军题材都不能例外。但很多地方显得牵强。关于王明章师“通共”在之前的《血战到底》和《正者无敌》中都已有雷同描述,不知是否有据,但本剧中张抗在淞沪会战时就与新四军有联系则显然不可能,因为那时新四军还未成军作战呢。还有就是国军中的军统政训队,在所有国军抗战剧中无一例外都是反派,要知道军统就是靠抗战中出生入死坚决抗战立下很多功劳才崛起的,不可能全都是些比汉奸还邪恶的家伙。

3、几乎所有抗战剧的通病----女角,本剧中虽然女角戏份不多,(还好没有美女特高课)但显得很不自然,可有可无。就不能拍一部没有女主角的抗战剧吗?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9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