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和重庆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人主演的灾难;历史;剧情;战争电影。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1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状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好处,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性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好处、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好处,家庭之可贵。承诺的好处,承诺之重远高于性命。
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2
《1942》讲述的在绝境中求生,在残酷的环境中闪耀希望的光芒。 通过历史我们知道,1942年之后不到二十年,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不只是河南,席卷全国,同为天灾人祸交杂,很多人记忆犹新。那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是何其脆弱。无论是灾荒还是地震,人们在灾难面前人性毕露。求生问题也就是吃的问题是最首要的。灾难很可拍,更可怕的是人性堕落,《1942》敌机刚刚轰炸,尸横遍野,国民党军人就抢车抢粮。为了生存,人象动物一样撕咬,甚至人吃人。 在灾难面前,是自我救赎还是群体堕落?一个懂得自我救赎的民族,也不会频繁地陷入天灾加人祸的深渊。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小时候认为抗日战争是靠我们扒火车炸桥梁的游击战取胜的,后来才知道是成千上万的中国正面作战,用热血和身躯顽强抵抗,还有国外盟军帮助,才取得胜利的。《1942》说出了我们早已经知道的真相。还原历史真相,是民族自我救赎的第一步。吸取教训,那么多生命换来的教训,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是更重要的一步。看看曾经我们的敌人日本,二战后的崛起,大地震之后的次序井然,多么可怕又可敬的敌人。我们中华民族不该敲响警钟吗?
《1942》是一部有历史责任感的好电影!警示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无论在什么年代,我们在灾难面前都要学会自我救赎!
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3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齐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齐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4
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