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类比推理成语的秘密(2)
第二步:假设法:假设乙去,和它相关的题干信息(4)可知,丙不能参加,符合这两个条件,只有D项。故答案选D。
第三步:通过观察整理出来的题干信息中,甲出现的频次较高,并且由甲的情况,可以推出和它相关联的其它人,因此可采用假设法去解题。
第四步:假设甲去,由(2)可知,“要么,要么”肯定了一个肢命题,另一肢命题一定为假,即可得出结论:非丁。“非丁”与条件(6)中的信息相关,根据假言命题推理规则:肯前肯后,可知非丁→非戊,得出结论“非戊”。“非戊”与条件(3)相关,根据“甲、戊、己(三人选两人)”,可得出结论,甲、己去。“非丁”结合(5)“要么,要么”推理规则”否定了一个肢命题,另一肢命题一定为真,即可得出结论:丙去。“丙去”与条件(4)可知乙且丙。假设没有出现矛盾,假设成立。综合上述推理过程可知,甲、乙、丙、己。故答案选D。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
一、高频信息:题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
例1:甲乙丙丁四名青少年,拥有手机、电脑、相机三种电子产品的情况如下:
(1)只有一个同时拥有手机、电脑、相机
(2)三个人拥有手机,两个人拥有电脑,一个人拥有相机
(3)每人至少拥有三种电子产品中的一种
(4)甲、乙拥有电脑的情况相同(要么两人都有,要么两人都没有)
(5)乙、丙拥有手机的情况相同
(6)丙、丁拥有手机的情况的不同
拥有相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题干中一共给了六个条件,在这些条件中,观察发现,(1)、(2)、(4)、(6)都与手机的拥有情况相关,由此可以从手机这一高频信息入手。
【解析】C。在这个题干中,我们有甲乙丙丁四个对象,来对应三种不同的电子设备。题干中一共给了六个条件,在这些条件中,观察发现,(1)、(2)、(4)、(6)都与手机的拥有情况相关,由此可以从手机这一高频信息入手。根据条件(2)和(5),可以确定,乙和丙是拥有手机的,再由条件(6)得知,丁没有手机,由此推出,甲一定有手机。同时,条件(2)提到一个人拥有手机,那么只能是同时拥有这三个设备的人,才能拥有。已知丁没有手机,所以他一定没有相机。又因为条件(3),每个人至少有一种,所以丁一定有电脑。那么,结合条件(4),甲和乙一定没有电脑,同理,他们也不能拥有相机,得出拥有相机的只能是丙。故选C项。
二、多维度信息:在不同类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的信息。如:专业、职业、地点等均代表其中一个维度,几个维度信息的共同联系点即为多维度信息。
例题2:某办公室有三位工作人员:刘明、庄嫣和文虎。他们三人中,一人是博士,一人是硕士,还有一人是本科毕业生。已知博士比刘明大两岁;庄嫣与本科毕业生同岁,但是月份稍大;本科毕业生的年龄最小。
由此,可以推出( )
A.刘明是本科毕业生、庄嫣是硕士、文虎是博士
B.刘明是硕士、庄嫣是博士、文虎是本科毕业生
C.刘明是本科毕业生、庄嫣是博士、文虎是硕士
D.刘明是硕士、庄嫣是本科毕业生、文虎是博士
在这道题里,有三个人名、三种学历、三个年龄,其中“博士比刘明大两岁”这句话涉及到了这三类信息,所以就可以以它作为我们解题的突破口。
【解析】A。由“博士比刘明大两岁”可知刘明一定不是博士,由庄嫣与本科生同岁且比本科生稍大可知庄嫣一定不是本科生。由于本科生年龄最小,则只有刘明有可能是本科生,那么庄嫣不可能是博士,则文虎为博士,庄嫣为硕士。故答案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