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想象的分类知识点(2)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未经过逐步分析而是顿悟获得。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举例说明: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逐步分析,步步推理得出结论。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个方法。
4.根据思维的创新性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更多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考点,可查看中公教师网-教育心理学频道。
重要考点之想象的分类
一、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的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例如:“白日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再如:我们看着天上的云 觉得它们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蘑菇。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例如:在装修房间前,对房间的设计。
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看小说时在头脑中出现的文学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再造想象,比如,我们根据《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描述想象她的样子。
2.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作家在头脑中构思文学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想象的过程,比如吴承恩对孙悟空形象的创造。
3.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
例如:科幻小说中有关宇宙人、飞船等形象
(2)幻想与理想、空想的关系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例如:幻想自己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经过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没有客观依据,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例如:幻想自己变成了超人,拥有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