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资格证心理学考点(2)
第四,教师还应给予自卑的学生特别的关注,根据测验和谈话,了解其长处,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
(3)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
①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
④创设良好的心育环境
教师招聘重要考点
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沉积下来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人的性格是多种特征组成的复杂结构,分析性格的结构关键在于把各种特性划分出来。性格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的特征,分别是态度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与情绪特征。
1.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对待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它是性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接受现实生活的影响,总是以一定的态度给予反应。由于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因此,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对自己的态度特征。例如谦虚谨慎、自尊、自信、自律以及与之相对的骄傲、自卑、自弃、大方或羞怯等。
(2)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表现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富于同情心、诚实、正直、有礼貌等;与此相对立的有对国家和集体漠不关心、自私、孤僻、虚伪等。
(3)对学习、工作、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态度特征。表现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勤劳或懒惰;有责任心或粗心大意;认真或马虎;有首创精神或墨守成规;节约或浮华等。
2.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1)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主要有:有目的性或冲动性;独立性或易受暗示性;有组织纪律性或放纵性等。
(2)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例如主动性和自制力等。
(3)在紧急状态或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主要有:勇敢、果断、镇定和顽强等。
(4)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例如有恒心、坚韧性、执拗、顽固性等。
3.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又称性格的认知特征,主要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的个体差异。例如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有主动与被动、详细与概括;表现在记忆方面的有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以及记忆的快慢、保持的是否持久;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有独立型与依赖型、分析型与综合型;表现在想象方面的有广阔与狭隘、丰富与贫乏。
4.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产生情绪活动时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1)强度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受情绪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例如有的人情绪情感体验比较强烈,一经引起,难以用自己的意志加以控制;有的人情绪情感体验则比较微弱,总能保持平静,易于用意志控制自我情绪情感。
(2)稳定性。表现为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幅度的大小。有的人情绪容易波动,起伏程度大;有的人情绪一直比较平静,自我控制强,不易看出起伏波动。
(3)持久性。表现为情绪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影响身体、工作、生活的久暂程度。有的人情绪活动维持时间短,稍纵即逝,不着痕迹,有的人情绪活动持续时间长,对自我心理影响较深。
(4)主导心境。情绪对人的身心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即形成心境状态。心境状态在不同人身上有显著差异性,因此,每个人都具有主导心境。有的人总是心境开朗,振奋快乐,有的人则多愁善感,抑郁沉闷。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可以设想一个古代情景,一个人坐在石凳上,一边喝酒一边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大家可以看到,他是想做感情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个人本身可以看做是原型(原型启发),古代的酒都是酿造的(酝酿效应),而他的感慨也包含着影响因素(问=问题情境,世=定式与功能固着,情=情绪与动机状态,直=知识经验)。
利用这个情景,大家可以把影响问题解决的六个因素记忆下来,但是在做案例反选和简答题时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说明,下文给出全面的内容,在作答时抓住关键点解题:
1.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
2.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成为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3.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许多这类经历。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的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4.知识经验
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大量知识并善于实际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6.情绪与动机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
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