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考试 > 教师 >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2)

美婷分享

教师编制教育基础知识

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而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教学是学校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与学校其他工作,如德育工作、体育工作、后勤工作等并列;

(2)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3)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3.简述谈话法及其运用的基本要求。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4.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遵循如下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5.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目的明确

目标制定得当,使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

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

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

(4)结构合理

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

(5)语言艺术

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

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

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8)态度从容

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6.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简答、论述)

(一)导向性原则

1. 基本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2.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多见于案例分析题)

1. 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叫循循善诱原则。

2.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常见于案例分析题)

1. 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名词解释题)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