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考试 > 教师 >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要考点(2)

美婷分享

(4)文化创新功能

9. 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有助于提升人口质量

(3)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

10. 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开发和利用

11. 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类似考题:学生/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年龄阶段则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3)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4)不均衡性: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或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5)互补性: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12. 简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提供了生物前提 

(2)环境:重要的外部条件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13. 影响学制的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4.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收到普遍重视

15. 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从生物可能性上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

(2)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

(3)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6. 简述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但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影响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导致其影响又是有限的。

(3)随着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出淤泥而不染)

17. 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8.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9.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20. 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控功能

(5)评价功能

21. 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学期、单元、课时)

22. 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①受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

②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确立受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

①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②受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的制约

23. 试述关于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

类似考题:试述两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论(只答前2条)

(1)个人本位论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应以个体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人的本性、本能的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也就是说,教育目的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来制定。

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2)社会本位论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代表人物: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及中国古代的孔子。

(3)教育无目的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24.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基本点/精神实质)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5.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类似考题:“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学备考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例如:新学期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例如: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期末考试。

【区别】

1.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顺序不同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发生,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结束后进行。

2.主要目的不同

诊断性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总结性评价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评定成绩。

【试题演练】

1.某高中依据新生中考成绩将成绩优秀的学生编入重点班,其余新生编入普通班,此时中考是(  )评价。

A.诊断性

B.形成性

C.总结性

D.冲刺性

【答案】A。

解析: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排除D。

题干中按照中考成绩来编制班级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对学生实现更好的安置,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属于诊断性评价。

二、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或者常模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评定成绩优劣,不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例如:把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在该班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他的学习成绩在该班中是属于“优”、“中”还是“差”。

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它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简单来说,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验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例如:小明这次考试考了78分,及格。

【区别】

1.适用考试类型不同

相对性评价适合选拔类、甄选类考试,而绝对性评价适合合格类、毕业类考试。

2.能否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

相对性评价无法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

3.参照点不同

相对性评价参照的是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名次,而绝对性评价参照的是具体目标、分数。

【试题演练】

2.以全班学生的平均分为基准来评价某个学生的成绩的优劣,这样的评价是( )

A.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A

【解析】相对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以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去看待某个个体的学习水平,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但是相对性评价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过多地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22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