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考试 > 教师 >

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2)

美婷分享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间分配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

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

75、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76、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评价。

77、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

78、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或某段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

79、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80、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素质教育知识点误区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需要识记素质教育的定义,答辨析题时会用到。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因此素质教育要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案例中如果老师只关注部分学生,只表扬优秀学生就说明该老师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包含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具有所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中,如果老师只看分数,或者只看其中一方面,没有兼顾其他方面,就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个别差异,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不顾学生身

心发展的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案例中,如果老师统一要求,不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兴趣爱好,就违背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

努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要多创造机会,发挥学生主动性,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式教学。

三、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这也是我们备考辨析题要花时间去理解的重点知识。例如以下内容,当大家以后做题时,一定要能够准确判断,因为这些命题都是错误的。

1.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素质教育允许有尖子生,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允许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钻研。

2.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要学好。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但素质教育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是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学好。

3.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的教育,特别是不要百分制的考试。

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冲突,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至于,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不要考试,只是需要转化考试的功能,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4.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开展了课外活动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包括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还包含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

5. 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矛盾。

全面发展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二者并不矛盾。

古代社会的教育

从我国来看,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从西方来看,古代社会的教育主要包含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和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中国

1.奴隶社会(夏朝至春秋)

【夏朝】庠、序、校。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

【商朝】大学、小学、瞽宗、庠、序。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奴隶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官师合一,学在官府,政教一体(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

【春秋】“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私学兴起。

2.封建社会(春秋至清末)

【战国】稷下学宫(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私学繁荣(儒墨显学)。

【秦朝】焚书坑儒。

【汉朝】官私并行: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艺术类学校)、太学(最高学府)。此时,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六学二馆(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科举制。

【宋元】书院。书院始于唐朝,兴于宋朝(自学+研究)(中国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书院教学内容多为四书五经(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

【明朝】八股文。

【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制。

二、外国

1.奴隶社会

古埃及—文士学校(开设最多)、宫廷学校(世界最早)、僧侣学校(最高学府)、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世界最早的学校产生—“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

古希腊:主要掌握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

2.封建社会

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培养效忠领主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吟诗)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220363